台版「羅曼羅蘭」勵志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6-10-1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入秋了,梅姬、芙蓉、艾利颱風接連而來,秋颱有時比夏天裡的颱風還要威猛。這次梅姬一掃蕩,雲林、高雄、宜蘭、台中、屏東等地區的農作物損失是會讓人心痛的。

香蕉、二期水稻、芭樂、柿子、葡萄、三星蔥、玉荷包、毛豆田……,山上的族人來訊報平安時,仍不免感傷:「明年恐怕沒自己種的水果吃了!」常年颱風侵害,風雨摧殘,年年受災,沒幾個農民受得了的,我們期盼政府在五加二的產業創新推動項目中,既然有心列入新農業,相關政策措施能全面從育種、栽種、產銷到風險因應對策進行考量。

台灣是農產多元豐富的美麗之島,不僅是自然保育學術研究的肥沃土壤,也提供了生物技術發展相當高價值的素材。特別是許多台灣特有種的生物資源,是極為珍貴、特殊的天然資產。

然而,近50 年來,台灣過度發展工業和經濟,許多生物資源正迅速衰竭中。今年6 月間,有榮幸隨清大生命科學院的教授們,參訪了金門縣政府對「鱟」的復育努力和積極尋求學界合作研究,生物資源如何在開發與保育之間建立平衡如此重要,更再次見證生物科技對生物資源產生循環經濟的貢獻。

因此,本刊採訪團隊決定擴大投入更多生物資源領域相關的採訪,也認識了更多長年來默默投入台灣生物資源保育研究和應用開發的各路英雄好漢。我們希望這個生物金字塔議題,能引起大家一點不同的產業發展思考共鳴,同時也請許多遺珠之憾的人和事,包容我們不一而足的遺憾。

 

政策不連續性的惡性循環

生物資源定義非常廣泛,是近年來國際倡議的「生物經濟」基礎,農業則是最直接的領域。2015 年8 月,前朝政府曾繼「臺灣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後,爰2014 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 之建議,以宏觀的思考,進而規劃推動「臺灣生物經濟產業發展方案」,將以生物資源及生物技術為基礎,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也於2016 年度編列了方案前置作業的執行預算。

不過,新政府上任後,該方案消音了,看來不了了之。甚有業者跟本刊反映,當初響應政策而提出生物資源開發專案計畫申請,卻在進行審查報告時,有經濟部辦事官員善意且無奈地提醒業者,「以後不要再提『生物經濟』這個名詞了,舊政府提的,新政府不要。」

今年的BTC 會議上,也不見新政府官員或有人對前朝的生物經濟方案有任何退場說明或追蹤陳述。幾位發言委員line 我問,「你們會報導這種BTC 會議嗎?」

當然,基於產業對政府重要會議的知的權利,我們做了重點紀錄整理的報導。只是,幾任政府更迭以來,台灣產業政策的種種不連續性與政治性,又再一次顯見。特別近期金融案風波,近日台灣兩個產業盛會,都不見任何新政府政務首長人物出席致詞。

生技產業有需要長時間發酵的特性,政策不連貫,產業成果很難累積,企業長期發展無所依,對政府也越發失去信任,這已經是一個惡性循環的事實了。一位橫跨投資、醫管和產業,地位崇高且備受大家尊敬的知名前輩,他在近期受邀的一個教育課堂上直言,「政府任何一毛錢企業最好都不要,
太麻煩了 !」齊頭式的假平等,反而讓政府的錢流向實力和競爭力相對低的企業,最後是強者不出頭,產業更積弱難振。

 

不信任的氛圍!?

官民之間不信任、難並肩、互猜疑的氛圍,似乎越來越濃。連續兩年,台灣生技業都有「事件」發生,整體產業形象在社會民眾的認知中難免受創。政府因應的產業政策看似努力提振,但落實到監管單位的執行上,為了盡量避免可能的事件重演,單位人員戰戰兢兢,許多防弊的執法也變得更加嚴謹。

近日,幾位券商業界聊起,他們搖頭苦笑,「主管單位認為生技業績效最差,加上有媒體大老直接點名生

技新藥類股潛伏地雷,大家都怕再出事,對手邊不好配合的客戶『汰弱留強』,當然不開玩笑…。」

我利用一個生技獎頒獎典禮上,又繼續問了幾位投資業,他們盯著舞台上開心得獎的廠商,但臉色嚴肅,「外面資金都理性、冷靜許多了,別說這些新創公司,興櫃公司要增資都不像以前了。」

一位承銷高管觀察,監管單位正向證交所看齊,未來興櫃股也將傾向以營收指標為優先審核條件。他直言,之前新藥條例通過,資本市場歡迎新興生技業,但也造成一些券商業為了業績而迎合業者,估值不夠專業,最後下場就是大家「套牢」。

現在,取得工業局核發的科技事業同意函,已經不再是生技類股申請股票上市、上櫃、興櫃的尚方寶劍,先前放開資本市場,支持創新技術與研發本質至為關鍵的生技業,但未來噴井榮景恐怕難再現。

一位經營者很是無奈,他相信監管單位強調營收和營運成長,本意是有助生技業回歸本質。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經營者對公司的成敗,恐怕都比政府更心急如焚,「一路走來,只能說台灣是不成熟的生技產業,遇上不專業的政府單位,最後產生不理性的資本大爺。」

近期,我們從採訪第一線上,也時常有感上上下下瀰漫著一股「清君側」。好幾家企業的投資股東,有感現在難從低迷的資本市場獲利,於是轉而要求公司的營收數字。嚴重者,有創投看不慣經營團隊,演變成內鬨欲強迫團隊下台,乾脆他們要自己來;溫和者,原抱持可以很快從市場賺取價差退場,現在只好要求團隊買回當初投資的股權,要不努力尋求轉手…。

 

對抗矛盾衝突的奮鬥

去年下半年,我曾經寫過一位抗癌前輩的故事,這位前輩舊曆年前走了。在他抗癌的好幾年時間內,一群朋友都盡量定期聚會陪伴他,他常用台語引用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的經典名句。

羅曼羅蘭的傳世著作《托爾斯泰傳》、《貝多芬傳》、《約翰·克利斯朵夫》、《母與子》,描寫的都是一個人對抗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衝突的奮鬥,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對真理的熱愛以及高尚的理想。

起初,聽到有人用台語拗口地唸,我真的是啼笑皆非的。漸漸地,他常用來不論是鼓勵或揶喻幾個投資或投身生技業的在座朋友,雖然寫實,但我仍常聽著覺得好笑。

他走後,這群朋友決定讓這聚會因他而生,最近的一次我去了,幾個人佐著威士忌用台語努力唸著,「羅曼羅蘭說,人生是堅硬的,是非常人的一連串不停的奮鬥,欠缺這種高尚意志的人,往往是失敗的」,我心裡頓時沉重得把淚水哽在眼裡……。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