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生技醫藥都在往「精準醫療」的路上發展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6-12-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截稿期間,一位前輩來訊,說當天上午參加另 位前輩的周年忌日⋯⋯。

看著手邊正在整理,近期在中國專訪到各領域 專家談「精準醫療」的發展,我一下子恍神了,接 著陷入一小陣百感交集的感傷。

前輩是抗癌鬥士,去年我曾在2015 年1&2 月 合刊號,以及8 月號的編輯手記上分享過他生前在 事業上、生活上,讓人非常有啟發的些許點滴,他 抗癌長達十年,最後在去年12 月初辭世。他出殯 那天,我無法抑制地哭泣,被前輩們揶揄: 你哭成 這樣,等一下人家誤以為你是他女朋友啊! ⋯好像 才昨日。

他在抗癌的過程中,樂觀、坦然而且意志力驚 人,生前即使帶著病痛,仍一路按照計畫安排公司 在短短2 年順利上市,而這曾讓周遭人笑他作夢; 他安頓了跟隨他從少年英雄到江湖老的團隊們老有 所終,讓下一代逐步完成世代交替。 最重要的是,他讓一群在最後幾年圍繞著他的 各路好友,在他走後仍定期凝聚,讓情誼、共同記 憶、更多是他的靈魂,真正飛越了生死。

前輩生前遵循的治療仍是目前醫學上的標準癌 症療法,大致上,他是非常配合醫師的病患,除了 忍不住總想喝咖啡,每次聚會拒絕不了貪一小杯威 士忌。所以,他重複忍受著開刀、化療的痛苦,以 及術後引起的生活不便。

好幾次,我相信他絕對是強力忍著病痛,但他 沒有把痛表現讓周遭的人感受到,以至於這群老友 會拿他的「痛」開玩笑,「只要有你疼痛的百分之 一,我大概寧可去跳樓了!」;術後因為高劑量嗎 啡劑的副作用影響,大家捉弄他的囈語,「嘿! 民 進黨大贏啊! 馬英九落選了。你有沒有很高興?」( 事 實上,上一次大選民進黨大落敗)

去年,「精準醫療」熱門起來,前輩最後一次 化療前,他也接受建議,嘗試進行國內一家專注癌 症基因檢測的篩檢,希望能在用藥選擇上有些更好 建議;又為追蹤復發病情,也做過被認為將成為新 一代癌症診斷的ctDNA 檢測。但現實上,都因為 沒有足夠的臨床對照與參考數據,醫師難以冒風險 或下判斷改變療法。

親友也想過為他引進幾個剛通過FDA 上市許 可的PD-1/PDL-1 癌症藥物,但前輩拒絕了,因為 先前檢測的經驗,他認為這些所謂的「精準醫療」 價值低效,緩不濟急,對現行的治療指導原則難有 真正的影響或改變。

前輩生命終究劃下句點,但精準醫療進展卻仍 火輪般地滾進今年,並將繼續到明年、以及未來, 它的生命永遠不會休止⋯。

一位中國醫師在接受採訪時說,「其實整個人 類醫學發展的歷史、整個生技醫藥都在往『精準醫 療』的路上發展。作為一個醫生,無非都希望所有 的新診斷技術,不管影像、檢測,都能將疾病診斷 得更精準,所有的藥都能把病治得更對、更快、更 好。」說穿了,精準醫療其實是醫學科學研究進展 下自然進化的「精準」產物。

是一個醫療市場上的風潮也罷,但是全世界探 索精準醫療的速度與瘋狂地投入,實在非常驚人地 讓人不得不關注,卻有時又聽了有一點厭煩。

厭煩是「精準醫療」不斷被無限上綱,精準診斷、 精準用藥、精準預防、精準保健、精準運動、精準飲食、 精準美容⋯,管他準不準,跟潮就準。

不得不關注則是技術不斷有大突破、大發現,儘管 在採訪了許多兩岸專家後,個人認為「精準醫療」仍將 在天上飛行好些年,其「天價」短時間內更非一般人有 能力能受益。

近期,在電視上看到副總統陳建仁接受專訪時,他 說台灣精準醫療其實做得很好,我遲疑了許久,不甚贊 同。

我把同樣問題也問了許多業者,大家都跟我有一樣 的認同。多走幾趟海外,就能輕易對比出台灣相關精準 醫療廠商的技術和產品,很缺乏產品世代更新能力,少 有效商品化、產業化。但只有建立產品世代更新能力和 機會,才能透過不同市場放大系統練兵,才有機會壯大 營運規模。我們連對岸得中國都很難走進去,更乏論走 向國際。

但那天我仔細看了歐巴馬為了推動《21 世紀醫療法 案》(21st Century Cures Act),在國會通過前所進行 的演說。他說,「他承諾,會以創新和科技來應對公共 健康問題所帶來的各種挑戰,我們絕對不能錯過這個拯 救生命的機會,把治癒癌症作為美國的一個目標⋯我相 信我們應不遺餘力地,在最快時間裡找到治癒疾病的方 案⋯⋯。」

精準醫療帶來了願景,而所有美好的願景就是人類 前進的動力,一般人們大量的資金與心力也一樣都在投 注未來。我們還是得往前走,只是,如果台灣精準醫療 需要發展,我們又要往哪個「精準」的方向走?參加過 許多論壇討論後,我仍覺得這還是台灣相關領域共同的 腦力風暴問題⋯。

最後,請大家隨著我們採訪團隊所密集進行「台灣 生醫產學合作」封面專題,深入了解許多學校的產學和 技轉機制,其實同中卻都各有異,也各有自己的經營法 門。

我們在各學校的技轉或合作案中,看到了不少可能 的明日之星,也看到許多未來創新的潛藏能量,不過, 也看到台灣產學合作關鍵問題,是欠缺專業的鑑價人才 與專責單位。誠如我們採訪組長傑名所形容,「千里馬」 技術少了創新「伯樂」,只能原地踏步,甚至跛腳。

另外,「2016 台灣10 大生醫女掌門人」網路票選結 果出爐了,其實每一位候選的掌門人都是台灣生醫產業 的女中豪傑,無論排名,本刊團隊在此向每一位掌門人 致上我們最高的敬意,若有不盡之處也請多包容。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