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龍米克斯總經理黃昭熹幾乎是一部基因定序市場發展的活歷史,20年來,他闖盪大中華大江南北,見過兩岸基因產業的消長與跌宕起伏。去年底,基米併購世基,打響台灣分子檢測產業兼併重組的第一槍,台灣產業發展規模化有了跨步進程。殷鑑產業經驗,他認為,台灣要建立「基因產業生態系」,整合政策、產業鏈,才有機會取得國際參賽權,在接下來的基因產業大戰中殺出重圍
文 / 吳靜芳
自2000年人類基因定序草圖完成,帶動基因解碼產業興起,迄今近20年,基因科技從第一代ABI定序儀,到今天遍地開花的二代定序(NGS)技術,更高速、低成本的下世代定序科技已經瞠目在後…。
這一部基因定序市場發展史,兩岸產業生態的跌宕起伏,今年49歲的基龍米克斯總經理、世基生醫董事長黃昭熹,可以說一進入生命科學就業市場,就像踏著衝浪板,一路在基因定序市場的波浪上滑行。
他曾坐過美商應用生物系統(Applied Biosystems, ABI)台灣區總經理、亞太區總監,以及後來ABI被併入Life Technologies的大中華區業務總監之位,幾乎認識了兩岸主要做定序的科學團隊,現在,不少活躍於中國基因產業的重要人士都曾於他的麾下工作。
這位台灣基因產業的中生代,就這樣一直站在浪頭上,看盡一代定序的風光與沒落,是兩岸極少數始終在銷售第一線上,親身經歷中國基因產業的爆發、也見證台灣分子檢測產業從具有優勢,到如今被大中華地域市場邊緣化的過程。
ABI第一名業務員 見證兩岸市場起落
黃昭熹當年是台大生化所的高材生,班上同學畢業後幾乎都走上了研究深造道路,他笑稱自己,「鄉下孩子,因為家貧,只好選擇從事業務」,並進入了ABI台灣分公司,從蛋白定序儀器及實驗分析整體支援、銷售及售後服務的基層業務員做起。
1990年起,時逢美國政府正式推行「人類基因體解碼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也加速自動化基因定序儀的進展開發。1986年,加州理工大學教授Leory Hood與ABI合作,開發了第一台商業化以及自動化的的DNA定序儀— ABI 370a,標記了DNA定序由手工藝走入自動化的時代。
後來,當時ABI的首席科學家陳奕雄博士(現為台灣賽亞基因董事長)又於1998年開發出自動定序儀ABI PRISM 3700,其96道毛細管更可在一天之內處理當時大多數基因體實驗室必須處理一年的基因材料。(後來,人類基因體計畫也得益於ABI PRISM 3700快速定序,而提前5年以上完成。)
黃昭熹回憶,「從1996年到2003年這段期間,那時的生活幾乎是每天忙著追新市場和新客戶」,他說,基因設備市場每年增長率從10%、20%瘋狂膨脹。
黃昭熹的業績也從20萬美金、200萬美金,1997年坐上台灣區總經理,到2002年又交出2,300萬美元的漂亮業績,拿到ABI頒予區域總經理之綜合指數評分最高的「最佳總經理獎」。
「當時ABI在亞太有5個總經理,我是台灣總經理,和中國、澳洲總經理平起平坐。」ABI內部的「第一名業務員」之稱也自此跟隨黃昭熹。
不過,從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