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育成」(incubation)已成台灣產學研的顯學,生技產業育成也不例外。不過從全產業的角度觀之,生技產業年產值大約3千億新台幣,相較台灣已發展多年且政府重點扶持的電子產業,規模和員工人數較少,對就業率幫助不大。
與其他產業迥異的特性,是生技難以融入既有育成體系的一大關鍵,也因此在政府指導的育成體系中重視度排名較後。生技產業範圍廣袤,囊括醫藥、醫材、應用生技,以及農業生技等,而新藥和高階醫材均重研發,生技醫藥的新創公司平均資本額等同一般其他產業新創企業的數倍。
在這個知識密集、投資密集的領域很難有青年創業家,要跨越死亡之谷的資金也非創業圈所說的「3F」(“Family, Friend, Fool”,「家人、朋友及傻子」)能負擔得起,因此格外需要政府及大型財團的長期支持與投資。
政府運用生技醫藥相關財團法人推動生技產業,大多著重技術開發,輔導生技產業商業化不是主軸。是故生技醫藥產業相關的育成機制和體系,在目前生技產業發展初期,對於新創的中小型生技企業育成有其必要,也有再擴大的空間。
育成定位要清楚
育成中心定位和營運模式、運作規範息息相關,是作為類似創投的商業化機構,還是扶持產業的非營利角色?若是前者有投資壓力,必須短期內看到回收;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是政府支持的非營利單位,把扶持產業當作首要目標,著眼中長期帶動產業,成果由社會共享。
近年來由於政策觀念改變與預算緊縮,減少育成經費挹注,加重育成中心的新創中小生技企業財務壓力,也促使倚賴育成資源的生技企業必須提早面對市場競爭,強化體質加速成長。為克服這些變化,育成中心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