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三個異曲同工的生技醫療產業大展,一個是每年6月在世貿展館展出的「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圍繞著已實質出口貿易的醫療器材、設備和產品,不少都是MIT (Made In Taiwan)的隱性冠軍廠商;一個是在盛夏7月的「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側重臺灣產官學界在生命科學與醫藥產品研發的成果,大會論壇與國際產業接軌,是臺灣鏈結跨國生技醫藥社群不可或缺的介面。
一個便是甫落幕、每年12月初的「台灣醫療科技展」,緊扣著近年來政府積極倡議及引導發展的醫療創新及跨領域健康科技進展。
台灣醫療科技展是民眾深入認識國內醫療體系,一個非常重要的平台。
民眾取得充足醫療資訊的絕佳管道
比起美國、中國、日本,臺灣的醫療廣告法規監管更嚴格,在醫療機構管理的根本法《醫療法》與《醫療法施行細則》中,總共有17條條文是醫療廣告有關的管控、規範及管理規定,衛福部也曾針對醫療廣告發布至少10份相關的規定、原則和辦法,不僅要求醫療機構遵守,還開放民眾糾察檢舉。
因此,儘管根據《醫療法》第84、85條,醫療機構還是可以透過醫療廣告招徠病人和醫療業務,但必須嚴格遵守法令所規範的內容與方式。於是,占了臺灣GDP約6.5% (至2018年止)、具高度專業的醫療行業,民眾就醫選擇重要參考資訊來源之一的醫療廣告受到框限,醫院普遍很難做廣告,醫療科技展便成了民眾取得充足醫療資訊一個絕佳的管道。
各大醫院體系的展場設計都非常吸睛,也大手筆動員在展會上大秀自己的醫療服務特色與新醫療科技,這樣繽紛的展演動能,我通常只會在國際展會的國家館、跨國品牌廠商見到,而且臺灣還更增添「人氣」、「輸人不輸陣」的「逗陣」熱鬧,非常有臺灣人民熱情的文化特色。
許多醫院展館的開幕活動也幾乎在同一時間鳴槍,如比鄰的臺大醫院與花蓮慈濟醫院各擁粉絲群眾,一向殿堂形象的臺大醫院難得有奔放的熱門音樂,但因為幾乎讓慈濟醫院的麥克風聲量消音,慈濟工作人員幾度忍不住想移步請鄰居是否降低分貝,然而,緊接著另一旁的新光醫院、熱舞活力的Show Girls開始吸引人轉頭觀望。
鼓舞臺灣創新最好的推手
不只醫院,多數參加7月亞洲生技大會的廠商也都同時參加了醫療科技展,醫藥、保健、農業、化妝品的業者都來了,他們或搭載到各大醫院的創新育成中心、或參與各級政府部門及研究單位的聯展。
大會在會場的另一端圍幕裡,同時進行著歡慶的新創獎頒獎。許多學研業界朋友無不興高采烈地拿著國家新創獎的獎盃,回到攤位吆喝著朋友們一起拍照,毫無疑問,這對機構投入研發與公司營運進展上,是一個很大的鼓舞。
展會第三天,我來到一家細胞治療廠商的攤位前,他們正拿著獎盃開心地合照,一位朋友也提著獎盃正好經過,「哇!趕快一起拍照啊!」我鬧著說。不料,朋友卻白了我一眼,並把獎盃遞給我,「送你呀,好幾萬誒!我就花錢買獎狀啊,我說你笨,不會賺錢,就是這樣。滿場都是國家新創獎,有什麼好特別,我這只會拿來做生意時,騙騙一般大眾。」接著,他說在他攤位等我,然後就毫無表情地轉身走了……。
挨了朋友轟,我腦子瞬間空白。因為我一直認為,「國家新創獎」扮演了臺灣創新創業最好的推手,多年來持續灌注國內跨領域醫療科技開發的能量,這對產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且從現在到未來,也都會是政府在臺灣數位醫療及新醫療科技推動上,無可取代的拍檔。
科技品牌大廠跨足醫療 建立臺灣創新生態系
那天下午,我個人轉而關注的則是科技品牌大廠,如Intel、Microsoft、Dell、Oracle,他們紛紛跨足醫療,並在全球包括臺灣收聚、整合包括3D數位病理、AI影像分析、大數據軟體程式、遠距診斷等在內的先進醫療科技臺灣新創公司,共同在其品牌館內下,建立大廠在臺灣的創新生態系。
這意味著,臺灣這幾年來,各大醫院體系積極的數位化轉型以及遍地萌芽的醫療科技創新,已經攫住科技品牌大廠眼球。一方面是臺灣醫療體系ERP系統數位升級的業務將存在商機,一方面還可藉重臺灣衝勁十足的創新能量與優質的研發人才,加值自己的研發。
2021年,臺灣在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公布的醫療保健指數(Health Care Index)全球排名中,又以86.38分連續第六年拿下世界第一。然而,《Newsweek》3 月 2 日公布的「2022 年全球最佳醫院」排行榜中,前20名裡,新加坡、日本都上榜了,臺灣排不上;在分別來自 21 個國家/地區的全球 150 家最佳醫院,韓國都有8家上榜。
很明顯的問題是,臺灣的世界級醫療水準,依然奠基在物美價廉的全民健保以及傑出的專業醫事人員的醫術上,還不是在我們汲汲營營的醫療科技產業上。
所以,我們的醫療科技產業究竟是要打造出屬於自己的「護國神山」,還是依然回到過去,臺灣扮演跨國大廠的關鍵零組件生產者角色?
個人認為這是值得省思和關注的,這沒有絕對好壞的發展方向,將對臺灣發展中的醫療科技產業經濟結構帶來影響。
新南向──醫療科技新出海口?
今年醫療科技展最大的亮點,無疑是在開幕儀式中,臺灣與百家東協醫院簽約MOU合作,組成國際醫療戰略結盟。當8 國東協醫療代表來臺灣齊聚台上,我相信現場很多人都有衝動想站起來歡呼。
蔡英文總統在開幕儀式中表示,面對疫後時代,目標加速醫療產業跨領域整合,讓臺灣產業更快速推進東協市場,建立智慧醫療場域合作商模,推進「全球醫療數位轉型生態圈」,擴大臺灣醫療產業優勢。
在政府新南向政策下,衛福部多年推動南向醫衛合作有成。近期,法規更預告鬆綁,將讓臺灣醫院更加便利到東南亞地區設立醫院,以發揮臺灣醫療影響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展位中央,也已經豎起新南向醫療落地的首發醫院旗幟,他們正積極前進馬來西亞、越南。
東協各國醫院代表宣稱高達250人組團來訪,包括東協最大私立醫療集團IHH、菲律賓最大醫療集團The Medical City;泰國前三大私立醫院集團BDMS (Bumrungrad、康民醫院、Mahachai Group);越南也有超過30家積極轉型的中小醫院來臺。
不時看到他們的身影穿梭在許多攤位上挖寶,聚精會神地了解臺灣廠商的服務與產品,各種串連、對接、合作都在開啟大門。
在政府努力降低臺灣經濟對中國依賴,加上進軍歐美市場艱難,「新南向」政策肩負著重大任務,成了臺灣產業的一個出海口,大家也都期待新南向能為臺灣醫療科技帶來整廠輸出的新商機。
找「醫術」合作,不是「技術」合作
不過,盛況的場面下,新南向恐怕也沒想像中美好。一位參與代表團晚宴和交流、自己的企業醫療服務腳程也跨足新、馬醫院的業者,直接了當告訴我,「醫療新科技是很花錢的,臺灣醫療體系的數位轉型都舉步維艱了,你覺得東南亞這些醫院會比臺灣的醫院更有錢花在這些新科技上嗎?」
「另一個問題是,東南亞醫院的電子化程度普遍比臺灣落後非常多,就算技術賣給他們,失敗率也會很高。剛開始,大家都很客套啦,但等話說開了,無非都是希望臺灣你就『免費』一套給我用吧!說穿了,多數其實都是來伸手的……。」
我難以置信地又去了問了另一位業者:「東南亞各國的皇家醫院不都是世界級水準嗎?」,「所以,這些醫院不會來臺灣找科技啊,他們來,多是直接找名醫做『醫術』合作,不是找廠商『技術』合作。」業者說。
我腦裡很快浮現幾位做細胞治療的學界教授朋友們,他們實驗室都有東南亞來的博士生、或博士後研究生,其中一位朋友有位來自印尼的醫師博士後研究,他被國家的醫院頻頻催促早日學成歸國,醫院研究中心主任頭銜、實驗室及相關預算都在等著他回去,讓作為指導教授的朋友感慨萬千。
也不免想到之前被在野黨批判的新南向政策,執政快6年,政府預算花250億新臺幣,但新南向出口佔比卻從21.2%下降到17.7%,也沒有在新南向國家增加任何一國可以具發簽證功能的代表處。
籌組東南亞影響力聯盟的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在大中華地區金融界實務經驗非常豐富,目前正積極前進越南,習近平穩住大權後,他為文指出,「臺灣在東南亞並無特別優勢,須有整體戰略。」
商業高點和國家強權必然由科技來推動
人類商業歷史其實很清楚告訴我們:每一個商業高點和國家強權,必然是由科技來推動的。所以,無論政府和企業,我們都必須站在未來的前沿科技趨勢裡為自己制定戰略。
只是,人們仍沒有跳脫比爾.蓋茲所言,「總一再高估科技的短期效應,然後又低估它們長期的效益影響」;或總是穿越時空,把未來假設已經實現的願景拉到現在,於是對實踐新科技的困難過於樂觀,並低估了這過程必須投入的成本與時間。
我們對數位健康轉型與醫療科技的憧憬,包括我們所有編採團隊在這期南、北奔走下進行的專題──「高齡再生醫療科技」可能也不例外!
然而,所有的進步又都是在憧憬、甚至混亂下,摸著石頭一步步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