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島嶼DNA」都是臺灣之光,不要淪為惡鬥事件!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23-02-2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島嶼DNA 》是陳耀昌醫師的知名著書之一。有著過人才氣、橫跨醫學與人文的陳醫師,已不必在此贅言著墨他個人無論在醫學、社運政治,及近年專注文學創作的光彩成就。

個人利用今年舊曆年假,一口氣看完陳醫生五本創作《島嶼DNA 》《傀儡花》《獅頭花》《苦楝花Bangas》《福爾摩沙三族記》,深感兔年伊始,就有了學習省思的踏實感以及盈滿熱忱的前進動力,也希望所有我認識的生醫業界朋友們,都有個順心開心的兔年。

很遺憾,年後上班不久,馬上有一些人因爲「臺灣人基因」不開心,甚至有暴雨前夕風滿樓的肅殺之氣,於是這裏我斗膽借喻了陳醫師的書名《島嶼DNA 》,希望福爾摩沙島嶼上的所有DNA,無論學術成果、臨床研究都是臺灣之光!希望各方能珍惜「島嶼DNA」,共同用智慧理性拆解問題,用大我之愛處理衝突,不要繼續讓謬知或誤解陷入糾結惡鬥……。

似乎,這幾年的臺灣生技,不管公司或學術單位,只要影響所及有任何能延伸到「國家」概念,尤其又有國際級聲譽人物加持的事,總特別容易捲起風波。

會有立委質詢、媒體爆料,在這樣的風火交相攻下,甚者演變為壁壘分明的政治或意識型態的鬥爭,不僅為社會帶來紛擾,也可能因此摧毀了一個對民眾健康及國家安全真正有利的產業,疫情期間的國產疫苗紛爭至今餘火未盡。

基因相關專利法

2月10日中午,報載立委黃國書與律師陳為祥召開記者會,質詢中研院生醫所執行中的臺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爭議圍繞在基因資訊安全與個資外洩疑慮。立委基於政策監督職責,無可厚非。

這不是TPMI第一次上報的負面新聞。去年10月15日,鏡週刊以標題「【中研院違約侵權】憑空蒸發56億商機、生技女董怒告中研院」,投出了震撼彈,週刊從去年9月14日下午開庭時直擊現場寫起,也載明開庭前,是世基董事長詹富蕙對媒體的投訴。

世基提告的理由是,中研院於2005年將陳垣崇院士所開發的三款藥物(治療癲癇的Carbamazepine、治療痛風的Allopurinol、抗凝血劑Warfarin)可能引發不良反應的藥物基因檢測方法,全球專屬授權給世基,效期到2025年為止。但世基認為,中研院2018年在未獲世基同意下,生醫所就擅自將該技術投入TPMI。

這篇報導很生動地讓讀者能感受到詹富蕙激動到幾近失態的情緒起伏,她在世基連年虧損後入股接手,可想而知,對一個救援投手的經營者而言,想必是有理想抱負或解囊之方,才有勇氣擔當。

世基專注藥害檢測開發,是民眾個體化用藥非常重要的一環,臺灣能存在這樣一家藥物基因體公司,顯示臺灣在生物醫學上是很先進的。

雙方糾結的侵權問題涉及基因相關專利法,DNA片段相關可專利部分分有三類:物質專利,即已分離及純化DNA片段之專利; 用途專利,即利用DNA作為特定用途(例如基因檢測)之專利;方法專利,即分離、純化、分析、改變、合成DNA的技術手段之專利。

截至目前,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臺灣,對「自然產物」,包括天然存在的 DNA 及其被分離的片段,並不給予專利。

正因為DNA無法專利,任何研究者都可以在同樣的基因上持續進行研究,開發新的用途和方法。因此,釐清彼此方法與用途的差異將是關鍵。

這也不是世基第一次跟中研院有紛擾。2010年,世基技術授權人、時任中研院生物醫學所長陳垣崇被疑違反採購法遭檢調搜索,歷經8個月偵查後, 雖然全案不起訴落幕,但無論對陳垣崇個人或世基,這過程都很煎熬。

受此衝擊的世基,加上檢測商品化開發及市場銷售匍匐前進,幾次經營權更迭後,前後經營團隊在各方面接軌是否有各種資訊斷層,也非外人所知。

2019年,詹富蕙投資團隊入主,公司漸趨穩定,週刊報導詹富蕙原本打算用這項獨家專利授權來扭轉虧損,不過,儘管2021年世基合併營收創歷史新高地來到1.2935億台幣,但距離報導標題的56億商機仍然遙遠。

現在,世基既直搗中研院,被告人就落在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身上,據了解,雙方一進入訴訟階段,廖俊智就平靜淡定地要求中研院相關單位保持緘默,尊重司法、等待還原真相。

華人基因「參考」資料庫(Reference Bank)

TPMI如此受各方關注,因為這不僅是中研院一項大型、長期研究計畫。

TPMI在「人體研究法」規範通過下,原來計畫自2018~2030年分三個階段進行,預計目標能收到及分析100萬名參與者的基因資訊,宗旨在為臺灣漢人族群發展疾病風險預測模型,建構專屬於華人的「參考」基因資料庫(Reference Gene Bank)。

計畫主持人、現任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郭沛恩,他接受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延攬來臺。他和團隊是全球第一個利用單分子技術發展出新的長讀基因定序(Virtual Long-Read Sequencing)平台。長讀定序技術加速了現今第三代基因定序的進展,能發掘出許多過去未能被發現的序列變異,特別是基因體結構的變異。

TPMI也是臺灣近幾年來堪稱勇於比拼國際、前瞻未來、並能順利整合涵蓋全國北中南16家教學醫院的醫學研究聯盟(Research Consortium),既是研究聯盟,合作醫院及生醫所研究成果將歸屬於TPMI聯盟成員共有。

去年8月18日,TPMI為已達53.5萬民眾參與的里程碑,舉辦感恩記者會及成果發表,16所醫療體系院長及代表齊站台,幾乎主要跨國藥商臺灣總經理和國內主要定序服務廠商都出席,這是臺灣醫學界少見的一幕。當天,一位外商老總告訴我,「TPMI 讓我看到臺灣的潛力,我都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跟臺灣合作。」

郭沛恩當時正是看上「島嶼DNA」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族群一致性高、擁有健全的健保制度、完善的醫療紀錄,加上優異的電子資訊研發與製造能力,讓臺灣有機會成為世界上最適合建構「華人參考基因資料庫」的寶地。

世界第一個人類「參考」基因體,是2000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完成的「人類基因體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人類參考基因體自2003 年發佈以來,這一參考序列成就、也徹底改變了基因體及定序產業,發展到現在,已經是千億市場規模。(編按:根據維基百科記載,這其中的一大功臣還是得益於臺灣賽亞基因創辦人陳奕雄博士。基於對基因結構的了解及對電子機具的認識,陳奕雄博士當時和在美的團隊採用了更快速同時更具風險的技術――全基因體霰彈槍定序法,創造出全世界第一台全自動基因定序儀ABI3600。)

同時,由於參考基因體是精準醫療應用與發展的根本,能延伸到全方位(預防、治療、監控)、全人(出生到年老)的醫療服務,因此,能衍生的商機市場將是定序市場無以數計的倍數!

然而,當時標準基因體主要來源於一個美國人,儘管人類非常相似,柯林頓也宣稱:「就基因而言,所有人類,無論種族,99.9% 以上都是相同的。」

但是,一個人並不能代表全世界。雖然,隨著測序技術進展,理解複雜結構變異的能力正在提升,但越來越多研究證實,不同族群遺傳變異類型的偏差,不僅讓許多檢測出現了偽命題,導致一些患者得不到正確的診斷,也可能得不到適當的治療。

西方的資料庫無法反映出華人特有的基因變異。所以,產出一個華人基因「參考」資料庫(Reference Bank)是何等重要。

TPMI若能在臺灣成就,全球77億人口有1/5是華人,臺灣將立即比肩歐美,不僅為全世界帶來貢獻,也會將珍貴的疾病風險評估資訊,回饋給參與者,協助推動臺灣精準健康的發展。

組裝自己國家的參考基因體

人群遺傳差異、代表性不足,已經成為基因體學中的普遍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國家無不急欲組裝自己國家的參考基因體,創建以捕捉特定人群(包括不同種族和群體)的差異參考。

如美國通過正式立法由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建置執行「 All of Us Research Program」,將努力招募 100 萬、所有年齡段的人參與,以反映美國種族的多樣性,並將所有基因研究成果共享參與者,且長期追蹤至少10年。

英國UK Biobank是許多後進國引以為參考的模式,UK Biobank 的目標是鼓勵來自世界任何地方盡可能多的善意研究人員,使用其研究資源進行符合公共利益的健康研究,無論是學術、慈善組織,甚至包括商業。

鄰近的新加坡也在急起直追,而且企圖心強大。新加坡的精準健康10年轉型大計「國家精準醫療計畫」(National Precision Medicine, NPM),終極目標將收集100萬人完成全基因體序列分析,並將以此開發出來、具備新加坡特色的工具成果出口,最終也將成果回饋給新加坡的醫療照護系統。目前,已經完成7萬人收案,族裔方面也顧及多樣性,60%為中國裔、20%馬來裔、20%印度裔。

臺灣並沒有缺席。同屬中研院生醫所、2012年衛福部核發設置許可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是目前「臺灣人」本土的基因資料庫。Taiwan Biobank也是透過全基因體序列分析,找出臺灣民眾特有之基因變異位點,以建立臺灣人基因參考序列,並透過長期的追蹤收案制度,有助了解健康疾病狀況的「因果關係」。

也因為已有了Taiwan Biobank在先,許多人容易誤認TPMI一樣是基因資料庫,加上建構一個有規模的reference bank 需要龐大的資金,因此,計畫初始各方並不看好。

生物資料庫 vs 研究計畫

事實上,兩個基因庫本質不同。Taiwan Biobank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生物資料庫」,採世代研究 (Cohort study),側重國人疾病因果關係的探究 ;TPMI 是一項「研究計畫」,採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運用團隊新研發的基因型鑑定晶片 (約僅需1,200元新臺幣),找出基因差異的位點,近一步發展常見疾病風險評估演算法,重在預防醫學與健康管理。(編按:一個人的基因體有30億個核苷酸位點,彼此間差異者約數百萬個位點。)

Taiwan Biobank 協助發展國人疾病精準治療指引,TPMI則可因應高齡化社會發展新型態健康管理模式,兩者是臺灣發展全方位精準醫療的左右護法,缺一不可,共同的宗旨都在促進全民健康並減輕社會成本負擔。

因為TPMI計畫目標在打造量身訂作的健康照護和健康管理, TPMI的風險評估分析成果需要串連上中下游價值鏈,與醫療服務體系緊密連接,再透過醫療服務單位連結民眾或病患。

但爭議的癥結點也因此出現,一切又因為「個人資料保護法」及「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的釋義衝突。

個人因為認同TPMI宗旨,所以參加了TPMI收案。我理解的完整收案程序將包括四個步驟:簽署參與者同意書、上傳去識別化的臨床資料、完成基因型鑑定實驗及資料分析,以及將已有科學證據的研究分析(目前83項)結果回傳給醫院,再透過醫院回饋給研究參與者。

事實上,TPMI和醫學研究聯盟(Research Consortium)為「研究計劃」,遵循的主要規範是「人體研究法」。而我在醫院簽了受試者同意書,個人的醫療個資也都受到醫院保護。

個資法、IRB、人體研究法

截至2022年底,TPMI出乎意料地在計畫第一階段至2024年未止,就超前完成近60萬人的收案。經費額度約7.1億元,分別來自於中研院公務預算(新臺幣5.7億元)及慈善捐助者(新臺幣1.4億元)。2023~2024年,也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計畫補助。

計畫中, TPMI的所有研究人員皆同意個人不從計畫要求任何智慧財產權或獲得經濟利益。但將來研究所得的疾病風險預測演算模型,將可授權給生技產業,技轉之權利金將全數歸合作醫院及中研院所有。所有參與TPMI的研究人員皆不會從此計畫獲得任何權利金。

已知,投資圈知名的「臺灣先生」谷月涵,他嗅到商機也眼明手快成立Genright公司,盼未來能籌資以捷足先登進行成果技轉。但據了解,TPMI目前也尚未進行任何具體商業化規劃。

TPMI逾50萬人的參考基因庫,一下子讓臺灣成為擁有目前全球非歐美族裔最大的基因體計畫。基因資訊分析研究結果也陸續登上國際研究期刊。

或許適逢政府力推「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於是TPMI一下子從研究計畫被套上了「生物資料庫」的規格。

從國家立場而言,TPMI若能整合到「國家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自是政府的一大期待和福音,相信也能有莫大貢獻。

不過,生物資料庫規範主要「個人資料保護法」及「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若因此將這些法規的不配套問題歸責或質疑TPMI可能涉及違法,恐怕,更多大規模以基因及生物檢體進行的醫學研究,若要整合到「生物資料庫」,可能都存在一樣的衝突,也容易讓有心人可大做文章。

2010年的陳垣崇事件,凸顯了當時國內生技研發技轉相關法令的不足。然而,時隔十餘年後,隨著產業科技與社會人權進展,臺灣各種法令看似與時俱進,卻總是缺乏系統,淪為各自表述,進而互相糾結。

目前,因為種種的紛擾,TPMI於12月中旬的聯盟(含16家醫院)會議取得共識,於112年1月1日起,先暫停接受新的參與者報名,以完成目前50萬逾人階段的研究,也預期可先發展至少5個常見疾病的風險評估分數(Polygenic Risk Score, PRS)後,再往下一階段繼續耕耘。只是,本來100萬人達標眼看在即,現在可能舉步為艱……。

近日,一位資深前輩嘆嗟:「民主沒尊嚴,自由不理性」扼殺了臺灣的許多美好與產業的本質發展。

所有的人類科學研究,也都是一個過程而且是動態進行中的。個人在此真心希望,各種危言聳聽的質疑言論都能回歸理性,讓我們共同希望臺灣早一日真正實現精準健康的理想!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