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分級醫療 應從「必要、需要、想要」著手

撰文記者 楊傑名
日期2016-11-18
簡立建/外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

急診壅塞一直都是醫療實務上的一大問題,但急診室裡卻有一大部分實屬不緊急的個案,如感冒發燒,皮肉擦傷等。然而,醫療壅塞的問題不僅出現在急診室,每天的門診等候區也總是上演相同的戲碼。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現在健保署要推動分級醫療,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也非常支持李伯璋署長的理念,但這是整個公衛系統的問題,就像連假返鄉人潮一樣,光是喊「不急的不要開車」或是「學生不准坐高鐵」,這樣的分級是沒有太大效益的。

紓解返鄉人潮仍需高乘載管制、匝道儀控、夜間通行優惠等配套鼓勵分流,還要配上大眾捷運系統、巴士、鐵路與高鐵等多方的介入疏導,因此健保署應該思考更細膩的配套措施鼓勵分流,強化基層醫療達到「分級整合、區域聯防」的效果。

使用者付費 建立「必要、需要、想要」觀念

在這條醫療系統的高速公路上,每個患者的最終目的是平安回家,不過患者有的想快、有的想慢,而政府能提供的資源有限是事實,想要快的,多出來的費用理應自掏腰包來負擔。

因此建議,未來落實分級醫療應在「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的基礎上,視病患的狀況加入「必要、需要、想要」的評判標準,綜合醫療人員客觀的評估以及病患主觀的需求來裁定自付額的多寡。

雖然過去20年來,健保追求的理想是要公平納保、平等就醫,但在有限的資源下,我們應該要思考,社會應該要保障人民至哪個範圍呢?應該是保障民眾基本的「必要」醫療,以及一部分的「需要」,至於「想要」的醫療則必須自行負擔。

而「必要」的醫療有哪些?政府應該保障每個人的最基本需求(Minimal requirement),簡單來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