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產業防疫機制事關國家食安

台灣動物疫苗發展應主動出擊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16-01-21
丁詩同/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 副執行秘書、台灣大學生農學院 特聘教授

今年1月,H5N8、新型H5N2、新型H5N3等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肆虐,鵝、鴨等家禽撲殺量遠超出政府預期,疫情嚴重程度不亞於1997年的豬隻口蹄疫。

1997年,台灣爆發豬隻口蹄疫,4個月內撲殺300多萬頭豬,重創國內畜牧產業;2004年,禽流感病毒H5N2首次傳入台灣,38萬隻雞遭到撲殺。

這幾波疫情不僅牽連養殖、飼料供應等產業鏈上下游業者,肉品、乳品及蛋品等民生必需物品價格也連帶飛漲,為平抑物價,政府部會曾試圖自國外進口肉品,孰料引起國內業者大力反彈。

其實,透過建立完善的防疫機制,可減少動物疫病的發生率並提升動物經濟價值,而研發動物疫苗則是機制中相當重要的環節。

根據調研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分析,全球動物疫苗的市場規模於2013年達58.3億美元,預計2018年將達86.2億美元,期間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8.1%。

以中國為例,每年約生產6億頭豬,每頭豬在成長過程需施打6至7種疫苗,加上近年不斷有新型疫病發生,動物疫苗的市場潛力不容忽視。

產學合作大進展 廠商開發見成效

台灣畜牧業早期使用的動物疫苗,約有95%自國外進口,僅5%由國內廠商生產。

隨技術不斷突破,國內學研單位的研發能量於過去十年間呈現爆炸性成長,在農牧領域見長的大學皆有團隊從事疫苗研發,農業科技研究院動物科技研究所、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畜產試驗所等機構也投入相關工作。

其中,屏東科技大學跨院系組成「動物疫苗佐劑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