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因為先天地理環境弱勢,耕地相對狹小,限制了機械化耕作的發展,也墊高耕作成本,價格競爭一直是台灣農業的劣勢。但若能規劃台灣農糧作物藍圖,因地制宜推動特色農業,在國際糧食價格提高的背景下,台灣農業反而有很好的前景。
地球極端氣候的影響,近年各國常有水災、旱災的發生,造成嚴重的農業損失;又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估計,截至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億人,預計2040年前,世界人口將達到80億。
人口成長的數量,和不斷被經濟開發壓縮的農糧產量不成比例,必然出現糧食危機的問題,因此各國都開始制定因應的糧食政策,並以自給自足為最大目標。
突破價格困境 創造台灣優質農產機會
反觀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只有約30%,相較於日本、韓國大約40%的自給率更低。但因為國際貿易協定,越來越多低價農產品擠壓到國產農產品的市場,政府施行休耕政策下,良田廢耕的比例增加,加上農業人口出走,台灣的耕作田地面積逐漸縮減,凸顯台灣發展農業的困境。
台灣地狹人稠,耕地面積小,加上土地分割細化,所以耕地面積普遍小型化。如此一來,無法適用大面積機械耕作模式,人工作業的結果導致生產成本變高,又反應在農產品的售價上,無法和加入WTO之後,國外進口的低價農產品競爭,也成為台灣農業發展的瓶頸。
但其實,在人口增加,糧食危機的國際情勢下,國際的農糧產品價格提高;以及因食安風暴頻傳,及社會人口老齡化提升國人健康照護意識的環境下,讓農產品品質成為凌駕價格之上的第一選擇因素,台灣的優質農產品有了市場競爭的籌碼,創造了台灣農業發展的機會點,若能因地制宜,台灣農業反而有很好的前景。
進行土地整合 推動特色農業
目前,台灣農業的發展面臨三大困境,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