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抗癌藥抗藥性機制

楊慕華找出抗藥性關鍵LTβ 新靶點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19-11-11
陽明大學副校長楊慕華(右2 )與艾斯克立必恩創辦人陳銘哲(右3)合作開發具有全新作用機制的「Cetuximab-rs9」有望成為逆轉癌細胞抗藥性的解方。(攝影/李林璦)

陽明大學副校長同時是臺北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楊慕華,他找到頭頸癌患者對於Cetuximab藥物產生抗藥性的關鍵分子LTβ,並且開發出可靶向LTβ的合成胜肽,未來有望進一步開發成新型抗癌藥物。該合成胜肽已獲得臺灣及美國專利,並將交棒予新藥新創公司艾斯克立必恩(Asclepiumm)進行融合蛋白新藥後續開發。


撰文/李林璦

臺灣民眾罹癌時鐘又快轉2秒了!

據2016年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指出,新發癌症人數較2015年增加676人,平均每4分鐘58秒就有1人罹癌,又比往年快了。

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2018年癌症死亡人數占所有死亡人數28.2%,而在所有新診斷癌症中,每十名就有一到二位是頭頸癌患者,其中口腔癌則位居臺灣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位,且口腔癌也持續位居男性第四個好發癌症。

續發性抗藥性讓抗癌藥效跌大跤

目前頭頸癌治療方式有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合併採用上述療法。針對晚期頭頸癌,其主要治療方式為使用靶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單株抗體–Cetuximab (商品名Erbitux,爾必得舒)來合併化學治療。

陽明大學副校長同時是臺北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楊慕華指出,頭頸癌的細胞90%以上都會表現野生型的EGFR,過去這在大腸癌患者中發現,對EGFR抗體產生抗藥性的原因是由於RAS基因突變,而頭頸癌RAS基因的突變機率小於10%,因此十分適合用Cetuximab來治療頭頸癌。

起初,Cetuximab的療效也十分顯著,在2008年的大型臨床研究就證明,Cetuximab可以增加第四期轉移復發頭頸癌患者的存活率並改善其生活品質。

但是,楊慕華觀察發現,以Cetuximab治療頭頸部癌患者,一開始大約對4成以上的患者有效,治療幾個月後會漸漸產生抗藥性,平均治療有效時間大約3~6個月,就要轉移到下一線治療。

這也引起了楊慕華的好奇,以藥物的原理來看,在頭頸癌患者中靶向EGFR作為治療手段應該是最為有效的,但卻產生了抗藥性導致Cetuximab治療失敗,這種因治療的刺激而讓細胞對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