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開完了!今年因為疫情關係,無法如往年舉行實體會議,委員多數在線上另一端抒發,也不得不少了產業各界人士現場的互動與參與。
BTC會議17年了,每年會議上都會更新臺灣生技醫藥進展的數值,委員們建議形成的結論更是產業發展的風向標。誠如BTC召集人科技部部長吳政忠所言:議程不但反映過去一、兩年,臺灣生醫產業的佈局,同時也是未來10年內,臺灣非常有機會的產業發展方向。
BTC見證了臺灣生技發展的里程,從扁政府的「兩兆雙星」、馬政府的「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到今天蔡英文政府的「5+2產業」、「六大核心產業」。
這20年來,政府政策緊跟著國外潮流,從生物技術、新藥開發、BIO+ICT、數位健康到精準醫療;疫情爆發後,遠距醫療興起,小小臺灣島上戰略性產業越來越多元。早年一位同業投身產業、往返兩岸多年又重回新聞線上後,他憂喜交雜「感覺政府好像什麼都想做,」看似一路成長,但進展其實一路蹣跚顛簸,「結果什麼都沒做成。」
今年BTC會議第一天,一言九鼎的旅美生技大佬楊育民博士就感慨,經歷10幾年來,臺灣生技產業的變遷,再加上大流行所帶來的教訓,讓他頗有「大江東去」、「人生如夢」的感慨,但也期許,年輕世代將能為臺灣生技產業界帶來更多的英雄豪傑。
這十年來,眼見著政府再怎麼努力,但是不下幾年時間,周遭鄰國一個一個「超臺趕美」,這依然帶著傲骨卻不得不服輸的「大江東去」心情,國內不少業者恐怕已經哀莫大於心死。BTC會議期間,一位跨界大哥來電辭行,他九月後還是決定打包行李「西進」,「臺灣,太慢了!太慢了!太慢了!」他連三聲「慢」,甚至「都忘了還有BTC這回事。」
生技如夢!?
但我個人每年都對BTC會議仍有許多期待,因爲,BTC的委員們都高瞻遠矚、也很勇於在會議上劍指政策的核心弊病,他們個個學有專精,都是該領域的大佬,一生練就的產業經驗,隨便攤開一頁都是MBA課堂上的案例;許多話更是意簡言賅,比濃縮咖啡更醇厚、但也更苦。
「大佬講話要趕緊記下來」,今年我也聽到一些不斷讓人咀嚼的部分,如楊育民博士所說:「這不是Make Or Buy的問題,而是必須Make And Buy!」,這其中,從戰略到落實的機遇與挑戰,套套環節都是武林秘笈;吳明賢院長分享,「過去的淺層醫學未充分聚焦在健康、預防和疾病的早期發現,且多數是從假設出發的研究,只關注特定機制。」點出了開發與臨床之間究竟有多長的距離?
在我們各別約訪的BTC委員中,連美國政府都要請益的國際大數據專家石瑜博士,一語驚醒夢中人,「AI只是很Sexy的名詞,我們想要用AI解決醫療問題,是很空洞、好高騖遠的,現在連R&D的門都還沒跨進。」但他也提了方法學,「從Big Data 到Smart Data 到Actionable Data ,要長期累積,別期望是一蹴可幾。」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以學者認真嚴謹的態度,書寫了7個值得精進的改善面向,1.「跨域科技發展」、2.「新型生技產業製造模式」、3.「研發、核准、製造三管齊下」、4.「投入突破性技術研發」、5.「串聯研發平台」、6.「研發項目前瞻部署」、7.「學研單位彈性運用經費」。這7大面向環環相扣,很清楚分明地抓緊了臺灣研發政策問題的要害。
縱橫兩岸三地的華人創投圈大佬、Vivo Capital合夥人孔繁建,他其實每年都會提點國際發展趨勢,其實也就是資金的流向。今年,他提到了例如siRNA核酸技術,因為核酸相關療法,牽涉許多製劑(Formulation)相關技術與化學領域,而這都是臺灣的強項。只是,臺灣好像也沒哪一次真抓住了時代機遇、擠上國際之列!
這答案,幾乎就是今年新進諮議委員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榮譽副所長曾惠瑾有感所言,「臺灣在掌握趨勢上不落人後,但因企業規模太小,即便掌握先機,仍常在追趕時後繼無力……。」這背後,其實正是一張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生態寫照的大網,密麻交錯著法規框架、政治糾葛,讓臺灣的產業卡在網格上,裹足難行,然後,眼睜睜看著中國、韓國政府不斷地「圖利」產業超越臺灣,並且抓住了面向世界的話語權!
楊育民大佬「人生如夢」的感慨,恐怕也是越來越多業者以及臺灣民眾看「生技如夢」的無奈!
Big Boss、Big Topics
聽大佬們說話,振聾發聵、很是過癮,不過,對許多正在國際競爭生死戰中的業者而言,更多時候可能也是一種「修煉」。
BTC會議年復一年,不乏知名的業界老闆們都坦承告訴我,「站在高山上看現狀,每年講的不都差不多那樣嗎?」眾修煉者們,大概已經聽得腦袋發暈、昏昏欲睡,也無力吐槽了!
BTC會議尚未結束,就有藥業大前輩來訊發表感言,他認為Big Boss 講得都是Big Topics,但大佬們也該花點心思關注「當下」,因為疫情已經造成全球製藥供應鏈大轉變,臺灣在關鍵性藥物(包括原料藥API)上,如何在急速變動的環境中抓住機遇?
Big Topics 難免不夠接地氣。同時,由於過去多年來,BTC委員的聘任主要邀請具國際觀、產業觀與卓越成就專家為主,多年來大佬們變動頻率並不大,有業者也很挑釁地拷問過我,「你覺得這些大佬講話靠譜嗎?他們講臺灣的未來、還是在爭取自己的現在?」
但我認為大佬們對臺灣生技醫藥發展只是「恨鐵不成鋼」,曾有一年我問過一位大佬,「如果每年BTC結論都一再重複(不外乎資金、法規、誘因、人才、臨床及市場)您還要繼續講嗎?」他斬釘截鐵說,「那就講到政府把問題解決!」
但是,期待「政府問題解決」似乎是更大的Big Topics,如果政府依然無法爭取「速度」、有魄力、有效率地解決了大佬們的建言,BTC繼續年復一年,而大佬感嘆「期望年輕世代將能為臺灣生技產業界帶來更多的英雄豪傑」,恐將也會年復一年!
不過,我們還是懷憂不喪志!這期封面「『疫』起打群架」,在我們林璦、芝岳的企劃下,編採團隊一起走訪了10家國內有代表性的藥業。
接地氣的臺灣在地製藥業者,在疫情下,不僅接受政府要求,使命必達地確保了臺灣「不缺藥」的「國安」問題;在長年政府產業獎勵政策傾斜新藥、數位轉型下,他們也奮力突圍,並打破單打獨鬥的現象,開始互相攜手、串連、結盟一起往國外把餅做大。
這是臺灣企業讓人尊敬的韌力,也期望政府能懂得珍惜與鞏固這樣的韌力,把臺灣變成在國際生技醫藥賽道上,最有續航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