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的「市值管理」,被披上了一層邪氣!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23-07-25

相較其他產業,或許因為生技的專業門檻高,加上投入時間期長,因此,在生技公司發展的過程中,從創業風險投資到進入次級資本市場的投資操作,常聽聞各界分享許多非常有創意的故事,許多巧思,讓不少生技新創公司躍躍欲試、引以為榜樣,或更多地引以為鏡戒……

生技月到了,為了一些活動的準備,近期,和一位學研界好友拜訪了國家級投資基金的幾位前輩長官。看到我們是生技產業界來著,這位前輩長官言談極為幽默風趣,卻難掩對生醫產業必須「另眼相待」的無奈,許多案例分享讓氣氛沒有一絲的冷場,但讓我們苦笑下禁不住沉重的自省。

長官前輩開宗明義強調,根本不存在許多人認為資金不支持生醫產業的問題。他生動地比喻,「就像逛了一圈地攤貨,服務態度也不好,當然什麼都買不下手;一顆小農番茄,市價2.5塊,可是要貴貴地賣我25塊,為了支援一下小農,還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喊價到250塊,價格這麼不合理,『你覺得我們是笨蛋嗎?』」。

股權太早被原始股東過度規劃

「有成立不久就登錄興櫃的公司,以一股低於面額10塊來募資,還不斷強調很便宜。乍看之下,真的很便宜,但陷阱是原始股東面額一股其實才o.XX元,已經爆漲幾十倍、甚至百倍,你採用無(彈性)面額設計也沒關係,但又沒一個技術權威專家來說明,我們當然就笑笑地把BP合起來塞進檔案了。」他舉例。

這位長官前輩幾十年經驗下來,見過幾百、幾千個大小投資案,「我們理解,有未來的生技新創團隊本質是技術開發能力,但越來越多生技新創股權太早就被原始股東過度規劃,投資人一點都不笨,但各種股權財務操作募資案,我們真的看太多了!」他說。

提到無面額股,根據櫃買中心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臺股市場上有14檔採彈性面額制度的公司,這類股票名稱上會加上「*」星號標示,生技股部分有太景* –KY (4157)、國邑* (6875)、水星生醫* (6932),以及戰略新板的通用幹細胞* –新(7607)等。其中,僅有太景早在2012年公司經歷30億減資後採行彈性面額發行。

新近的這幾檔無面額股公司股價,在資本市場表現都有目共賭。水星生醫*和通用幹細胞*掛牌當天都上漲逾6成以上。近月走勢,水星生醫*一直維持在每股22元新臺幣之上,通用幹細胞* –新每股有32元新臺幣;國邑* (6875)近3個月走勢更是持續飆漲、快速擠進了百元俱樂部,最高每股來到138.6元新臺幣,近月雖然呈現下滑,但依然支撐在每股90元新臺幣以上。這些公司的股價,讓不少力爭上游多年的生技股公司老闆,私下都讚嘆不已。

投資與創業動機的誠信問題

無面額股制度完全沒有不合法的問題,也是歐美日等資本市場成熟國家普遍採用的制度,用以促進創新、鼓勵興業。

臺灣「無面額股」制度第一次引進,是在104年7月1日修正公佈之《公司法》中,適用於閉鎖性公司(請參閱《公司法》第356-1條至第356-14條) 「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專章中,第356-6條之規定。」

到了107年7月6日新修正《公司法》,又將「無面額股」制度擴及適用於所有非公開發行股票之股份有限公司,意即股份有限公司在設立之初,就可擇一採用「票面金額股」或「無面額股」制度;而採用「票面金額股」者,也可經股東會特別決議「轉換」為「無面額股」。

採行「無面額股」制度最大之特色,在於股票發行價額不受限制,且發行股票之所得應全數為資本,無所謂股價「溢價發行」的概念。  

臺灣生醫產業顛簸發展至今,各方都越來越有共識,生技決勝千里的是「知識」、「技術」、「團隊」,於是鼓勵創新並將之商業化,並積極創造「公司價值(估值)」包括展現公司獲利能力、資產價值(含無形資產)。

為此,如何用最小成本吸引最大資金,各種包括股權無面額股價的多源資金籌措、附認股權公司債、員工激勵認股權行使、特別股(或黃金特別股)等工具都越來越被靈活運用,本意都希望讓創業家利用槓桿逐步走向企業家,安心創造一番造福人類健康福祉的事業。

疑問就在於前輩長官上述所認為,一問之下或盡職調查時,發現新創團隊太早就被過度地股權規劃,許多原始股東只投資少數的金額,卻允許自己擁有大量的股權,難免讓人懷疑投資與創業動機的誠信問題。

還有原始股東以初始股價取得高額股權後,再透過轉手賺取價差(這聽起來頗像流行於未上市(櫃)交易市場的「股條」讓渡買賣),公司都還沒創造出價值,常見情形是,進入資本市場,股價不興時,「增資股東都在賠錢,但原始股東或經營團隊已經先穩賺一筆,你覺得這樣合理嗎?」他又說,相較其他產業,這在生技產業裡特別多。

生技金主的一部「拼裝車」

似乎,一些西方經濟市場常見的理念與價值,來到臺灣常會逐漸從變通走向變質!

個人在第一線採訪線上,常從旁看著許多生技創業家好友,公司一旦走進資本市場,他們從相對單純的專業經理人,開始面對或招架臺灣資本圈各路投資人馬、各種套路;以及在為了往前發展必須持續募資的路上,漸漸看清或學會「Money Game」一些兩面刃的操作。

我們也常一起交流,或跟不同投資圈的人士請教各種不同意見。

近幾年,生技資本市場除了無面額股陸續掛牌之外,還普遍流行著所謂的「市值管理」資本運作。

「市值管理」是80年代企業管理巨擘麥肯錫首先提出的理念,顧名思義,就是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從穩定和提升公司市值出發,綜合應用各種資本運作手段,包括透過投資者關係管理、公司制度規劃和財務運營,使股價充分反映公司價值的一系列管理行為,以實現公司價值和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標。

在成熟的資本市場環境下,公司一是追求利潤增長,二是注重市值的增長。但生技發展需要長時間投入,特別是臺灣才剛起步,要在可見的未來追求利潤增長很困難,二者取一,必定是選擇後者。同時,市值增長意味著股價增長,股東容易快速身家倍增、財務自由。

事實上,若操作得宜、合法合規、合情合理,對目前許多真正具有技術及前景、但市值被低估的優質公司而言,未嘗不是從資本市場實現累進成長的方式,且投資者也能從中取得財富,形成正常的交易和投資秩序的正向循環。

只是,一些扮演著金主或救援投手角色,以各種管理或財務顧問之名的機構,透過投資拜訪和公司開始洽談合作,簡而言之,也是資本市場常見的岐路:集結各路資金、坐莊畫線、收割散戶等,遊走在違背市場規律和法規要求邊緣的手段。

套句一位被幾路人馬盯上的生醫業者朋友的感受:高大上的「市值管理」,被披上了一層邪氣!

再進一步直白講,集結各路資金:就是操盤方聯繫上下游關係,常常是直銷式或所謂老鼠會、各種同學會、投資社群等網絡的玩家或機構;坐莊畫線:就是承諾股價並把股價拉升;收割散戶:就是誘導在資訊獲取不對稱的弱勢散戶盲目追高,等機構或玩家進來後,再關門打狗、出貨。

一波波「疊疊樂」股價推升操作下來,操盤方不僅安穩地賺了仲介費和價差,也實現了直銷鏈上的上下游共贏,但套死了一群散戶。

然而,也常常因為操盤方的資本多來自鬆散的上下游鏈,加上追逐股市的資金從來利字當頭,一位投資圈友人自己就傳神地形容,像是生技金主的一部拼裝車,也隨時可能會變成碰碰車。

當操盤方與公司的前景無法持續滿足大家的獲利期待,難免會出現失靈或失速狀態,例如許多玩家賺到價差,或有了更具誘因的莊家,就提早出貨,讓坐莊的畫線失守,也導致公司即使利多消息下,股價依然不斷下跌……

然而這些,也只是所有資本市場都會存在的一些現形記罷了,也不足為奇。臺灣很多堅持在本業努力,始終專注向前行進的業者,仍然視市值狂飆宛如龐氏幻覺,很多看似繁榮的背後,殊不知可能已埋下了隱患……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