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照護科技落地難?!場域試驗是關鍵!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3-08-25
蕭乃彰 蕭中正醫療體系營運長

蕭乃彰於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取得醫學/博士學位(M.D., Ph.D.),曾受訓並服務於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在臺灣則曾任衛福部遠距照護計畫共同主持人、衛福部電子病歷推動計劃委員、行政院衛生署愛滋病防治委員會委員,及食藥署重點發展醫療器材技術規範審查醫療委員等。
蕭乃彰過去成功將蕭中正醫院由地區型婦產科專科醫院,轉型成區域型的醫療體系,旗下包括多家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連鎖藥局、交通運輸、醫藥流通實業公司、及轉投資的生技與科技子公司,同時拓及中高齡長者的整合性照護服務、長期照護,其位於新北市三峽的清福醫院,號稱國內規模最大的醫養結合醫院。

責任編輯/巫芝岳


在國內政策大力推動、眾多科技大廠投入下,智慧健康、照護科技已成顯學。

然而,諸如機器人、智慧型輔具等創新科技產品,能否真正落實到養護端,「場域試驗」仍是開發時舉足輕重、卻經常被忽視的一環。

舉例來說,我們曾在體系內病房試驗了一款「智慧尿布」,該產品可在臥床長輩排泄時,立刻通知護理人員前來處理,不過,正因為這項長輩每每一大小便,就立刻以聲音通知的設計,讓長輩感到「沒面子」,因而出現憋著大小便的情形,反而適得其反。

這項案例充分說明了「科技來自於人性」,得真的用在人身上,才知道是否合適。

另外,我們也曾在清福養老院中觀察到,明明養老院2樓就有清福洗腎中心,方便住民免於舟車勞頓洗腎,但總是有多位長輩再怎麼辛苦都選擇離開養老院、到較遠的機構洗腎,了解後才知道,這些長輩們只是希望能藉洗腎出去走走,暫時離開養老院。

這些,雖然是你我都有的人性,但對新科技開發端而言,的確要以場域進行實驗才知道。

此外,目前市場上的照護科技,常大量集中於量測與分析生理訊號,但其實在真實世界中,幫患者或長照機構住民量體溫、量血壓,仍僅佔據一天生活中極小的部分。

對照護場域而言,如何讓住民好好生活、協助其復能才是重點。

醫養政策「結構式限制」 恐成科技創新阻力

不過,對開發商而言,要找到合適且規模夠大的試驗場域並不容易。在臺灣,政府對醫療、照護的法規相對嚴格,對醫療照護機構服務的人員配比有一定限制,並不會因為導入能節省人力的新科技,就能減少人員的聘僱。

這種以「結構式限制」來確保醫療照護品質的模式,不但讓機構難有動力引入新科技,也可能間接壓縮了科技的發展。 

另外,醫界對於這些新科技的發展,也因為可能威脅到人力的需求而產生反對聲音,但反觀歐美,許多國家在機構導入新科技後,其實不見得要開除原有人員,反而能將這些人力進行更有價值的運用。

在蕭中正醫療體系中,我們也正嘗試運用內部多樣化的資源,作為新創科技的試驗場域,期望藉由醫院「Top-Down」的推動,在內部整合創新的同時,也能幫助國內更多醫療照護創新的點子萌芽。

醫療體系轉型  落實醫養整合

父親蕭中正長年經營的蕭中正醫療體系,原為1976年創立的蕭婦產科診所,曾經歷過臺灣出生率最輝煌的年代。

然而,我自美返臺後,思考到未來的少子化危機,因此開始投入醫療轉型,嘗試納入更多服務,並在2004年更名為蕭中正醫院。

經歷十多年的轉型,現在的蕭中正醫療體系內,包括:醫院、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診所、長照機構,更設有自己的車隊、藥局、洗腎中心等,不但能提供病人一站式的服務,也讓「醫養整合」得以順利落實在這生態系中。目前,我們服務共有140個長照機構,照顧一萬多位住民。

(編按:「醫養整合」係指把包含醫療、健康保險在內的健康照護,與涵括社會福利及生活照顧的社會照護結合為一體,提供更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

該生態系也讓我們能將許多創新科技引入,不但由院所扮演試驗場域角色、幫助健康科技新創成長,還能實質運用這些產品提供病人更好的服務。

像是龍骨王的智慧復健工具,或是智創、東捷、智齡、諾亞客的長照系統平台,以及小驢行的長照派車平台等,都是我們體系內已在運用的科技服務。

此外,我們也積極和包括:北醫、臺大、長庚、文化、中興、逢甲等國內大專院校進行產學合作,共同開發醫藥科技產品。例如和臺大生科系教授李心予合作開發的「小分子紅血球促進劑」(OMPT)已完成技轉,並持續研發中,該藥可望幫助貧血患者減少服用紅血球生成素(EPO),並減低嚴重副作用發生。

地區醫院「在地化」逆向思考:把醫療送到你家

隨著全民健保開辦、大型醫學中心數量增多後,國內許多地區醫院開始面臨無病人可看的熄燈危機。根據醫師公會聯合會報告,自1995年健保開辦後,國內地區醫院以年平均負成長1~3%的幅度在減少中,2023年全臺只剩下362家地區醫院。

然而,在上述積極推動轉型下,讓同屬於地區醫院的蕭中正婦產科醫院免於關門危機,且目前住院率仍能高達98%。

過去,許多專家認為,「在地化」、「即時性」是地區醫院的兩大好處,但我認為應反其道而行思考:由於醫學中心越來越多、交通也相當方便,所以反而要跨出這項地理限制——病人不來,我就把醫療帶到你面前。

不論是機構、社區或民眾家裡,我們透過集團的觸角延伸和居家服務方式,提供最大的便利性,並以類似國外「初級照護(Primary Care)」概念,讓民眾在未病階段就能得到照顧。

另外,我們的多樣化轉型,也促進了體系內的留才,護理師若不想做醫院內的工作,可以選擇內轉居家護理、長照個管師,甚至行政職位等。在醫護人員流動率高的時代下,這項策略明顯讓我們體系內的護理人員流動率低於平均值。

「整合式創新」未來契機更大

去年,仁寶電腦宣布標得新北市政府興建瑞芳醫院的BOT案,而我們也爭取到與之合作的機會。瑞芳醫院的建造將由仁寶和蕭中正醫療體系一起執行,我們計畫將該處打造成醫養整合的典範,建造同時包含醫院、日照中心和住宿式長照機構的大樓。

在醫療照護的創新中,這類異業結合相當重要,此外,臺灣市場雖較小,因此各種整合方式其實都有輸出國外的潛力,建議大家可勇於追求整合式的創新。

回顧過去十多年,不論是醫養整合,或導入各項新科技、成為試驗場域等,這些轉變都並非無心插柳,而是我們有計劃的進行;但也由於法規的改變並非一蹴可幾,轉型的同時仍需妥善遵守法規,才能做得安心,並創造未來更大的契機。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