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夥早餐店裡的「豬」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23-09-27

每年的BTC盛會結束後,都有業者朋友Line給我一些大哉問的難題,例如:今年有什麼新鮮的?到底是論壇還是會議?天啊!怎麼會找XXX到BTC演講?……

其實,這近十年來,BTC 每年都不會一樣 ; 它也絕對是場會議,因為縱使各自表述後,委員們都會有閉門的熱烈討論,他們要一起凝聚共識,想想,要讓這麼多位不同領域專家或大老們得出共識,據了解,也充滿折衝尊俎。事實上,大家如果願意細究每年的總結條文,多少能感受到字句必較的鑿痕。

只能說,政府從形成政策、擬定方案到具體執行的難度與時間,對業者而言是一個耐性的考驗,無奈產業發展非常追求速度,但這一、二十年來,大家眼前看到的不爭事實,是臺灣生醫產業總是被各種制度問題絆住腳,然後,我們不斷地眼睜睜看著鄰近國家從眼前呼嘯而過……。

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老會後打趣說,難得聽到行政院長陳建仁閉幕致詞開門見山就承諾,會馬上召開跨部會首長共同協調,要直接設定出短、中、長期目標與實務執行方式,「總統大選到了,今年BTC的許多建議,一下子從『政策』變『政見』!」

「多年來,其實生醫產業發展的問題在那裡,政府都很清楚,就是看領導人是不是真正有魄力、能承諾,你到底做不做而已嘛!」大老真心期待之餘,一樣有藏不住那種「該講的、都講過了」的無奈。

雞是「貢獻 (Involve)」豬是真正「承諾 (Commit)」

提到政府到底做不做,以及所謂魄力、承諾這回事,跟大家分享一個其實非常嚴肅卻忍不住會讓人大笑的「所聞」,以及一趟有許多讓我五味雜陳的採訪「所見」。

這個「所聞」,其實是去年專訪智慧醫療創業家奇翼醫電創辦人李維中時,他轉述臺灣中東歐投資基金執行合夥人楊明超,帶團到立陶宛參訪時,特別在早餐時跟大夥兒說的嚴肅笑話。

內容可能許多人也不陌生,就是有一隻雞和豬,走在一起了,便興致勃勃地想一起合夥開個早餐店,雞很自信地認為雞蛋加培根是大眾早上最喜愛的餐點,雞能持續下雞蛋,只不過,豬必須犧牲性命才有培根。

當時,楊明超要大夥兒想想,自己是雞還是豬?聽說,最後大家都認為自己是豬,並且一起在餐桌上跟著楊明超學豬叫…...。

近期,有機會終於真正見到了楊明超本尊,我問他講這個笑話的目的。

他大笑說明,從投資角度,雞是「參與(Involve)」,豬是真正要完全「投入(Commit)」,「投資很看『人』,創業家或領導人如果缺乏以身捨命的Commitment,無論公司或所做的事都鮮少能成功。」他說。

同時擁有電機和商業管理專業背景的楊明超,除了曾多年擔任美國NASA實驗室資深網路企劃師,他自己在1996年成立專攻網路交換系統技術的益網(EtherWan)科技,並於2017年成功被德國Phoenix Contact 集團併購。親自走過創業歷程,楊明超特別認為,創業階段的團隊若沒有心照不宣的「Commitment」,將很難走的遠和應付各種挑戰。

在創業與創投裡,「豬與雞」的故事很經常被運用作為組織管理的商業寓言,用以描述和區分團隊中的不同角色和投入程度,檢視團隊成員究竟是豬隊友多?還是雞隊友多?

現實上,豬實在一點也不笨的,很多聰明的豬,一旦想通了要賠上性命,後續大概都不了了之。看來,合夥早餐店裡的「豬」,恐怕還要很笨,不管真笨還是假笨,否則,早餐店永遠也開不了……。

究竟,政府是臺灣生醫產業發展的豬隊友,還是雞隊友呢?政府領導人都將會告訴我們答案。

小,從來不是問題

我的另一個「所見」,這期截稿的同時,託臺灣、立陶宛兩國熱烈外交之福,受主辦9月20~21日「波羅的海生命科學論壇」的立陶宛創新署邀請,我成為臺灣唯一受邀的採訪媒體,來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市(Vilnius)探訪立陶宛生命科學產業的現況。

一場疫情,臺灣送立陶宛口罩、立陶宛送臺灣疫苗,讓兩國建立起頗為相見恨晚的友誼。不過,受到中學時代歷史課本所描述「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刻板印象,加上總認為兩國商貿的急速升溫存在外交目的,過去,我一直沒把立陶宛這個遙遠的國度放進視線裡。

不過,在做了一點行前的功課後,我對立陶宛政府如何推動生命科學有了肅然起敬的觀感。

立陶宛建國歷史多舛,直到1991年才真正再次獨立,目前國家面積6.5萬平方公里,約臺灣的快2倍大;但全國人口還不到300萬人,與臺北市相當。

立陶宛處境跟臺灣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地理位置一樣分別地處歐洲、亞洲區域的心臟地位;一樣都是小國家,資源非常有限;一樣面對著緊鄰敵對大國的戰爭威脅。

但如此資源、市場都非常有限的立陶宛政府,在盤整了自己的優勢差異後,5年前(2018年)野心勃勃地公布國家對生命科學行業發展的願景,即到2030年要實現對該國GDP貢獻5%的目標。

立陶宛憑什麼條件?又將如何做到?立國經濟暨創新部政務次長澤麥提斯(Karolis Žemaitis)就自信泰然地告訴我,「小,對我們從來就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有沒有企圖心,而我們想做,就會集中全力去做,也相信我們會做到,因為我們有來自政府的堅定承諾和各種投資,這是最重要的。」

「政府堅定的承諾」成了立陶宛生命科學最深的底氣,而且政府說做就做,說改就改,一年半前成立的創新發展局,就是為了加速行政效率,直接將政府原來三個負責立陶宛業務支援、出口、業務開發和創新的機構,整併成「一站式服務中心」。

一方面大開國門、進行招商,以吸引各種落地合作; 一方面積極鼓勵與輔導創新創業,包括提供各種租稅優惠、投資資金等。立陶宛創新發展局將有超過 500萬歐元的資金用來幫助及加速創新創業……。

平心而論,立陶宛生命科學可能不比臺灣先進、整體產業發展水準可能也無法和臺灣相提並論,其未來研究發展,恐怕也還需要時間驗證與觀察。

但是立陶宛敢於對國際發出豪語,不惜砸下資源持續主辦「波羅的海生命科學展」,以及自上至下整齊劃一的推進動作,讓立陶宛短短5年內,掌握了波羅的海國家一定的領導話語權,躍昇為區域最閃亮的生命科學產業之星。

臺灣呢?可能一些已經到過立陶宛探勘機會的業者朋友們,都跟我一樣五味雜陳吧!

最後,本期封面故事「臺灣細胞治療走了20年了,走了多遠?」事實上,這是許多業界朋友和讀者希望我們能探究的問題。在我們培安、林璦的主導下,團隊花了許多心力盤點「臺灣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的現況」,這也是首個完整呈現臺灣細胞治療臨床樣貌的調查報告。

再生醫療技術新、高價格爭議,如何能夠真正走向商品化、被大眾所接受?恐怕也只有完整臨床試驗證明療效才是王道。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