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投資資本將寒凍,「我要有辦法活著更沒尊嚴!?」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23-11-28

近日,一位我崇敬的前輩轉了一圈中國、日本歸來後,約了週日上午喝咖啡。我從沒見他對生醫行業大環境這樣喪氣和憂心過……。

前輩是國際頂尖的核醫學醫師,長年來,在該領域全球學術研究榜單上的排名都在第一梯隊,因此,他縱橫國際學術網絡,引薦無數世界級大師與臺灣學術圈第一次接觸。

前輩還是知名跨國大藥廠亞洲區臨床研究的首席顧問,極少數在地臺灣人能直接面對總部主導藥廠各項區域臨床驗證的決策。

不過,這十年來,核醫學一直沒進入臺灣生物醫學的熱門清單,這讓前輩更樂於冷眼旁觀一路來臺灣產學研醫的換變,也悠遊地賞味著自己在其中的人生。

跨領域生醫實踐新願景

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直到退休前,他始終是該醫院集團權力核心依賴的支柱,權杖在手,能呼風喚雨,但進退有節、收放自如。所以,當前輩決定退休時,醫院攤出旗下事業任其圈點,但他選擇了「裸退」。

前輩瀟灑了白色江湖,投身新創事業另一個蒼莽天地。但這不讓人意外,事實上,過去很多年以來,前輩個人就非常支持創新、新創計畫,是政府各單位新創計畫熱門的審查委員。

因為數十年參與藥廠無論醫藥和醫材開發及臨床的經驗,他總能一針見血地指點新創的迷津,甚至好幾次我在旁一把冷汗地見他對大P、其後人或頂著學閥招牌者,照樣刀刀見骨。

嚴苛地就事論事背後,是一顆希望創新能成功的真心,讓他成為新創圈極受愛戴的導師,他不僅給出導航,也因為有家人是半導體業成功的創辦人,還讓他成為天使投資,不時支持他真正看到有潛力的顛覆性創新。

他參與的新創團隊後來發展不乏進入興櫃之列,也有走出臺灣準備登國外資本市場者。只要新創團隊有重要突破,他不吝與朋友分享進展,但迄今謹守低調個人,拒絕接受任何鎂光燈。不過,他對這些投資的新創,也有一種「離見之見」的心態,一旦後來增資者改組了經營團隊及文化,他也會毫無懸念地適時揮別。

他曾跟我分享,新創公司必須要有能調適而確保生存的能力,但若開始被有心股東干預而隨風搖擺,必將如風中的菅芒,注定將被吞噬。

漸漸地,前輩開始把時間、心力做了集中,更專注在實踐他和幾位ICT大老進行的跨領域科技生醫事業,該事業願景的技術涉及生物醫學、數據演算分析、自動化、半導體以及人工智慧,最早可以追溯到千禧年後就開始醞釀。

一群在各自領域獨領風騷的前輩大老們,竟然能共同為一個可能抵禦人類不可逆疾病的夢想,在事業各層面的戰略路線上,共謀這麼多年的虛擬地圖後,在疫情流行尾聲的去年初,正式大筆一揮寫下了新創!

這真是讓對臺灣生醫懷憂、努力不喪志很久的我,又對臺灣潛藏的底醞與實力充滿了無限的樂觀與想像。

前輩的新創,也很快在IC科技業傳了開來。不過,外界迄今能看到的公司資訊,只是浮出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

從事業到世代可傳承的產業

一如深海底下無聲前行的一艘潛水艇,新創對未來如何步步為營,了了分明,前輩還提及,甚至對經營團隊的世代梯隊都做了鋪排。

我深刻地感受到,前輩大老們是如何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地,希望將可能是人生最後的一個事業,畫出一片有機會讓下一代傳承的產業。

前輩這一年多來的許多奔波,幅員甚廣,新創除了研發、驗證與製造基地在臺灣外,憑藉前輩大老們的國際人脈網絡,一開始面向的就不在臺灣島內。也因此,他們決定婉拒了國內一般認為主導性強、且有意爭取後續增資領投的創投。

有著教授級醫師的自信、新創業師誨人不倦的剴切,到如今創業家躬行實踐的原則,特別是前輩對人情世故非常擘肌分理,對人無畏是非且惡不仁,臉上有一股能展現號召眾志成城的威信與力量,我總覺得他熱情看待未來的正面能量,彷彿也是他與生俱來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由於新創要博奕的是全世界,前輩以他國際學者的水準持續攫取各種技術競爭的情報,偶爾,也會針對一些全球研究發表的論文,將新創的競爭力對比心得分享給我。

他謙卑地學習創業的種種習題,包括如何接受美國顧問一次次對他們募資簡報的挑剔,以及如何跟投資人有效的溝通,我常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我眼中,前輩已經是極具說服力的人。

在他相關領域的國際KOL人脈,前輩恐怕更是稀有資產。就我所知,就有國外創投的Portfolio臨床研究敲不開權威PI的大門,透過關係找上前輩出馬,跟國內許多計畫一樣,前輩的意見常常是關鍵。

不過,無論想跟前輩討教、請託或deal,最好動機明確、目標清楚。因為,他會處處棉藏著談判學裡的機巧,我也認為這是他的天分異稟。

幾次機緣在咖啡桌上聽他與人談笑風生,事實上幾近交鋒,但前輩只要洞悉到別人心裡想的、卻嘴巴繞著說,他不是也繞著讓對方先出招,要不就是裝傻,他永遠讓別人都覺得:他贏了,但前輩會事後給我一個「Give Me 5」,接著頑皮地瞇著眼笑著對我說:他慘了!

總之,前輩一直是我眼中認為的「人生勝利組」,我也把他當「導師」,每當我沮喪、或有人生難題,他是我少數會請教的人之一。我認為在他的世界裡,縱使有黑暗,也沒有太陽曬不到的地方。

資本放銀行累複利  可能比投資更快!?

但這回,他一見到我,就苦笑說:「來,先跟你講一些悲慘的事。」我馬上反射地問,「國外沒募到錢嗎?」

「不是,但現在開始,我要有辦法活著更沒尊嚴!」他很快跳到結論。

疫情這幾年來,流行著「不確定性」,全球經濟衰退、股市波動,全球地緣政治、貿易戰、科技戰、資源戰及種族戰爭的「併發症」都在增加,私募投資人及創投(VC),尤其是對新創投資及估值都轉向保守。

但這些,也並沒有讓前輩真正覺得寒冷。趨勢可見,國外創投資本開始轉移投資能解決大問題的深科技,其中,當然包含生命科學。這些過去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研發、且失敗機率高的深科技,目前,強國政府反向爭相透過發展,且處心積慮要建立在高牆上就能監控敵人的護城河。

前輩的新創也正鴨子划水、努力縮短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應用的時程,據了解,幾方科技大牛的資本或創投,其實也並沒有把眼光轉移。所以,我更加疑惑,於是毫不客氣加點了一缽薯條,讓嘴巴管吃、不管問地豎起耳朵傾聽。

原來,前輩這次又繞了一圈藥廠、國際資本圈和大P後,從青萍之末感受到環境大寒、大凍將起……。

「簽訂的合約是有法律效力的吧!但現在,這還重要嗎?」他首先講了一個別人遭遇的殘酷事實。

一位握有殺手級技術、劍指下世代AI運算心臟的國寶級科技大老,他第一次創業就創下成功楷模,滿足了投資人。如今,他看準AI商機,也想打破目前臺灣在AI只管製造、硬體開發,但軟體技術源頭卻控在別人的罩門,於是二度操刀創業,大老拎著團隊親自出山,即使在臺灣新創資本寒冬下,在熟悉的科技行業內籌資也都平順。

不過,就在一切蓋章文件完成就緒,公司準備迎接資金打進的前一晚,一位知名電子大哥自稱道義盡至,親自打了電話給科技大老,「抱歉,直接告訴我penalty 多少,我錢要留下來、不投了!」

理由呢?前輩認為在自己募資的場景中,他得到了關連印證。前輩說,「跟決策群不存在關係問題,但重點是坐在角落邊的法務和財務。」「他管你創投CEO做了多少DD,就算公司高層欽點,關係一切都歸零,法務一樣請你外面坐。」

財務更直接了當說明,「我們依據集團各方來的情報消息,美國即將調整銀行刺激政策,那麼,我們連短期資金放進銀行累積的複利,可能都會比投資利得來得更快、更好,所以,請直接告訴我們,你們『保證』何時獲利?獲利多少?」

「生技投資到獲利時程很長,沒有人能一開始就保證何時獲利吧?遑論還要精算獲利多少!」不過,縱橫四海的前輩,最終仍以自己累積的專業與人脈,回到營運本質面,再透過資源互利、Portfolio共進的模式下,有驚無險地扳回一城。

大環境讓投機比投資更多……

但前輩自此懷憂了,「正規的資本投資大環境都這麼寒澈骨,這會連動流動資本往『投機』比『投資』更多,什麼分段投資理論,只會淪為道德勸說,」他還反問我,「這樣的情形,你不是已經看到在臺灣投資圈氾濫成災了嗎?」

我苦笑沒有回應,因為吃完一缽薯條後,腦袋昏沉。我繼續懷憂不喪志,努力從本期封面「生技立國、他山之石」學習別人發展生命科學的精神,對我們自己團隊而言,無論日本的再生醫學轉型或立陶宛的小國大生技,都讓我們看到,有辦法活得沒尊嚴,可能往往會是最有原則和韌性……。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