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科技形塑醫療新經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調整醫藥行業佈局重塑觀念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20-04-3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盧毓琳: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
被譽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的盧毓琳教授,現任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榮獲2019年度伯里克利國際獎,是該獎項自1986 年創立以來,獲頒的第二位亞洲人。
早年他曾任美商PerkinElmer (珀金埃爾默)生物科技上市企業的亞太區總裁,曾獲得2008年「世界傑出華人獎」及2007年中華「十大財智人物」稱號。更早於1990年代開始出任香港政府公職,曾任香港工業署的生物科技聯會主席,領導香港生技業,提攜不少香港知名企業和科學家,因此,業界都尊稱他為「師傅」。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爆發,它的傳播已經構成所有受影響國家的主要公共衛生威脅。COVID-19的症狀包含發燒與下呼吸道疾病的症狀(例如:咳嗽、呼吸困難)等等,且目前已經確認出現無症狀傳染者。
 

疫情為注入行業催化劑

COVID-19的爆發在某種程度上給生物醫藥行業注入了催化劑。自其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的影響之後,生物醫藥領域的組織機構和企業已加緊努力,致力於研究開發疫苗及各種可能的治療方法以遏制該病毒。當然,相關組織和研究人員能夠迅速瞭解這種新型病毒並快速對其做出反應,也得益於從以往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中學到的教訓。包括:
(1) 作為對抗COVID-19的行業基礎:生物科技有助於促進及加速基因圖譜的繪製
自從COVID-19爆發以來,國際生物醫藥行業組織及相關機構就開始合作繪製COVID-19的基因圖譜。借助NGS (次世代定序)技術,該基因圖譜得以在數周之內繪製出來。儘管大眾仍未完全瞭解該病毒,但遺傳序列為如何開發疫苗和療法提供了基礎。
到目前為止,COVID-19具有穩定的基因體,這意味著其發生突變的速度比以前研究過的其他冠狀病毒慢。 但這也意味著未來開發的疫苗可能不適合首次爆發,但有可能為下一個感染季節的到來提供預防準備,因為專家認為這種病毒不排除季節性感染的可能。
(2) 直接對抗病毒的解決方案:如疫苗開發,療法與診斷試劑等的研發
 

解決方案三大重點

COVID-19爆發並在全球範圍內流行後,生物醫藥行業和學術界之間進行了巨大的努力,以尋求從減緩病毒傳播到直接針對對抗/攻克病毒的解決方案。
 

這包含3個重點領域:

(1) 疫苗開發:
面對COVID-19等傳染性疾病,疫苗的開發與使用終將成為對抗此類疾病的核心,對於拯救全人類性命、阻止病毒傳播擴散的效率將大有助益。
全球眾多生物醫藥行業企業及機構都開始投入疫苗開發行業並有所突破。國際上,截止4月11日,根據Nature子刊整理,已進入疫苗臨床實驗的企業有Moderna (mRNA疫苗技術)、Inovio(Ino-4800)、CanSino (Ad5-nCoV)、深圳免疫基因治療研究所(LV-SMENP-DC以及Pathogen-Specific aAPC),其他如:GSK、Seqirus、Dynavax、BioNtec等企業也緊鑼密鼓進行疫苗開發。
對於開發疫苗,中國科學家使用多種方法齊頭並進,包括了:RNA/DNA 疫苗、滅活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次單位元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等。
其中,目前中國軍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與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成為新冠疫苗開發的領頭羊;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在4月12日宣布其申報的一類新藥――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臨床許可,堪稱全球首支獲得進入臨床試驗的病毒滅活疫苗 。
不過,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克爾來福」滅活疫苗,也隨即在次日(13日)獲准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其他如:CureVAC,採用的是核酸疫苗技術。
(3) 療法:
前線療法包括阿奇黴素、羥氯喹、氯喹、瑞德西韋(Remdesivir)等等。Gilead 的實驗性藥物瑞德西韋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中,已知的藥物如氯喹也正在用於治療患者。其他批准的小分子藥物也在等待審查其對新冠肺炎的功效,如:Alvesco、Ciclesonide、Niclosamide、Disulfiram和Notazoxonide。在生物製劑方面,經此一役,抗病毒藥、抗體和免疫療法也將取得長足發展。
(4)  診斷:
這可能是防範COVID -19廣泛傳播最關鍵的前線防禦措施。美國分子診斷公司Cepheid Inc 45分鐘的新冠病毒快速測試率先被FDA緊急授權批核,主要用於醫院和急症室;而在市場上,雅培(Abbott)研發的5分鐘快速測試也已被核准,成為截至目前最快的診斷利器。
(5) 所有主要臨床實驗室:
Quest、LabCorp和Charles River也都開發了實驗室研發檢測(LDT),也取得緊急授權批准用於驗證性測試;目前還有不少的企業正在進行開發床邊檢測(POC)。在對抗COVID-19疫情的戰疫中,生物技術部門、政府和學術界之間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我很期待在接下來的6到12個月內,能夠見證疫苗、治療和診斷領域的理想答卷,且我們有足夠的資源能夠讓專家所預期的季節性感染做好充分的準備。


利、弊發展轉折性作用

COVID-19 在全球範圍內的流行對醫療行業的發展將會起到轉折性作用。
⑴    加速提升生物醫藥水準:開發疫苗通常需要大約10至15年的時間。 目前科學技術上的飛躍,例如:快速測序病毒基因組和從信使核糖核酸(mRNA)製造疫苗的能力,使得疫苗開發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Moderna、Stemirna、Genexine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Sinovac、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CansinoBIO等在內的18家機構)。
⑵    調整生物醫藥行業的結構及佈局:經過這次疫情,使得很多創新藥企業「猝不及防」,面對這種突發的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他們的準備明顯不足,因為,過去企業最首先考慮的就是短期的發展,所以在突發事件面前會顯得捉襟見肘。或許,今次疫情是重塑企業經營觀念的契機,以助力大部分企業重新佈局企業的發展戰略。
⑶    老藥新用:已經在開發中的藥物或已經在治療患者疾病的藥物可能有助於對抗COVID-19,從而縮短了生產有效藥物的時間。
⑷    有助於促進中西醫藥在治療疾病上的合作:一位內地官員在總結抗疫經驗教訓時稱,中西藥的結合一直是中國預防和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重點。

不利的影響

⑴    生物醫藥研發上的延遲與壓力:目前已經有很多臨床研發因為COVID-19而暫停。所有潛在的延遲都可能影響醫藥行業的發展:例如延遲提供專案投資價值的關鍵資料,影響專案獲得未來資金的能力。在許多醫療機構已經過度緊張,醫療會議被取消,不必要的旅行被禁止和強制性的家庭工作等禁令同時出現之際,醫療保健系統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⑵    供應鏈與藥品短缺:COVID-19將影響醫療產品供應鏈,包括造成潛在供應中斷或關鍵醫療產品短缺。藥物活性成分(API)和賦形劑的生產和進口延誤將受到影響,而員工缺勤也會導致生產設施壓力倍增。
⑶    進口:進口藥品和醫療產品的公司的產品可能會被進行更多的審查與延遲。
⑷    臨床試驗:如果臨床試驗場所位於疫情爆發的地區或社區,則臨床試驗的進行速度可能會減慢,因為受試者會被建議避免去醫院或其他場所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接觸,從而將醫護人員部署到COVID-19相關活動中。
⑸    產品推廣:COVID-19流行病將改變醫療保健提供者對醫療保健設施,診所和醫院中非關鍵/促銷互動的接受度。
⑹    其它影響:可能會在人類文明的思維模式中建立「重置」和「新進化論」的觀念,包括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和人類行為。

在任何時間點,不同國家可能處於大流行的不同階段,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也可能處於大流行的不同階段。

中國終於從疫情爆發中緩和下來,各項社會經濟政治秩序在逐步恢復並發展,歐美國家正處於爆發高峰且將持續一段時間,而北美的爆發高峰即將到來。

在此期間,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將在一定程度上停擺,在短期內會導致全球經濟放緩,甚至衰退的可能。當病毒在全球範圍內得以緩和,經濟得以復蘇之時,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重置」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以及各個國家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的社會政治經濟秩序。

從中尋找機會發展與提升自我

無論是今次COVID-19,還是以往的SARS、MERS、鼠疫、天花、伊波拉等,這些病毒/傳染病一次次突襲人類文明並造成了重大傷亡。與大量細菌、病毒和傳染病共生的漫長歷史,是人類進化史的一部分。這些病毒一次次提升人類對受感染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同時,在文化層面及人類行為習慣方面也起了重塑的作用,例如這次新冠病毒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戴口罩」、「勤洗手」、「不碰野味」、「注意個人衛生」等生活習慣。這就是人類在身體素質與文化素質方面的進化。

COVID-19疫情的壓力,可能會導致危機和恐慌。但是這些都是短暫性的,伴隨著國際各國政府、機構、企業與相關組織的通力合作,相信COVID-19所帶來的的一切壓力終將會有所緩解。

而任何一個運作的團體或個人真正需要做的,不是被短期的危機和恐慌打敗,而是要從中尋找機會,發展與提升自我。此外,病毒或傳染病等疾病是突發性的,但縱觀人類歷史,與它們的抗爭是長期性的。我們應該在不斷地進化之中注意自身的防護,及時規避風險。

(作者/盧毓琳,整理/王柏豪)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