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興大學曾志正教授之手的「熷烏龍茶」,以科學為本,歷經十餘年功夫研究,不但散發出老茶的獨特風味,富含「茶飢素」、且不含咖啡因和其他刺激性物質的特性,讓臺灣茶香四溢,首度登上國際期刊封面;在業界中,他更成立「臺灣茶製程技術產學聯盟」,用科學的力量,為臺灣茶業闖出另一片天。
步入曾志正研究團隊這間比鄰著中興大學食生大樓的小型製茶場,濃濃的茶香立刻撲鼻而來。地上一甕甕陳放中的茶葉,及正在烘茶機中高溫烘焙中的毛茶,不但是研究團隊十多年的心血結晶,更是臺灣製茶產業的新創能量,以及在國際中展露頭角的泉源。
經獨特製程而出的「熷烏龍茶」不單散發出「老茶」的醇厚風味,其不含咖啡因、不苦澀的特點,以及富含臺灣青心烏龍茶葉所含有的優質成分,全經科學驗證過,而且一篇篇的研究紛紛登上國際期刊。
反覆烘焙與陳放 三年內「陳」出老茶風味
從年輕時就愛上喝茶的曾志正表示,喝茶是自己一輩子以來的興趣,但在喝了20多年的茶後,慢慢出現喝茶後胃會不舒服、晚上睡不著的情況,在茶業前輩們的推薦下,他開始接觸陳放時間較久、刺激性較低的「老茶」。
他以此為契機開發出的「熷烏龍茶」,就是透過將茶葉反覆高溫烘焙與陳放,讓茶葉在一至三年的短時間內,轉化出如數十年「老茶」般的風味。
「熷茶」的手法不但可明顯去除茶葉的澀味,還可大幅減少茶葉中的咖啡因、提昇回甘度,讓茶葉的價格因此翻倍成長。
曾志正表示,製茶是東方人流傳千年的技術,多靠各家的經驗代代相傳而成,因此文學作品與民間口述的「老茶」,往往涉及商業機密,大多不會以文字記錄流傳。
「熷茶的技術沒有樣本可供參考,更沒有師父能傳授祕訣,因此,反覆琢磨出讓茶葉散發最佳風味的製程,是熷烏龍茶開發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曾志正的團隊將已經初級加工的初製茶(毛茶),以攝氏100度的高溫、每天8小時烘焙,加上過程中每小時不斷翻攪茶葉,才能避免茶葉被高溫烘壞。
烘焙過的茶葉,還需經過一段時間的陳放;「陳放」又稱「藏茶」,而陳放的時間、環境,甚至容器都會影響茶葉品質,甚至是改變茶葉風味,因此,曾志正也特別訂製透氣良好的陶甕,來陳放熷烏龍茶。
「在『烘焙』與『陳放』中反覆數次,透過這種方式做出來的茶葉,都可稱為『熷烏龍茶』。」曾志正表示,熷烏龍茶的製造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作業流程(SOP),因為各地茶葉、各家茶莊的風味本來就有所不同,他因此期許業者可以自行研發烘培製程,藉此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