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錢」進精準健康 三大痛點 vs 三大趨勢

專家:掌握半導體利基POCT導向 聯手打群架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07-2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賽亞基因董事長陳奕雄表示,往精準醫學發展,必然是核酸產業持續成長的方向。(圖/本刊資料中心)

不論新興傳染病如何出現,毫不動搖的重大發展趨勢――精準醫療/健康,才是核酸檢測扮演核心要角的戰場。本刊採訪多位產、學、醫專家後,統整國內核酸檢測產業發展的三大痛點:「原料仰賴進口」、「資金與人才不足」、「新服務型態待開發」;以及業者必掌握的三大趨勢:「結合半導體利基」、「掌握定點照護檢測(POCT)導向」、「聯手打群架」。

撰文/巫芝岳


由新冠疫情帶起的核酸檢測產業商機,在資本市場中如海嘯般大漲了一波,對許多耕耘多年的廠商,可說是久旱逢甘霖。

然而,隨著人類終將與新冠病毒邁入共存,這波核酸浪潮究竟能否持續?邁入後疫情時代下,產業又將何去何從呢?

久未露面的賽亞基因董事長陳奕雄就直指:「以藥廠角度而言,若只靠新冠核酸檢測或藥物,難以長久發展下去。」

「疫情這樣的單一事件,很難長久刺激整個產業成長。以輝瑞(Pfizer)為例,其去(2021)年奪下全美處方藥市場冠軍銷售的mRNA新冠疫苗Comirnaty,到了今年,銷售量恐下降近一半。」陳奕雄說。

大流行後必將回復常態,然而,萊弗斯創辦人劉朝暉表示,疫後的「常態」可能還是有別於過往,人們對核酸檢測的接受度已然提高,即使在病原體檢驗上,未來使用核酸檢測的頻率,也會比疫情前來得高。

「另外,往精準醫學發展,必然是核酸產業持續成長的方向。」陳奕雄指出。

顯然,不論是「精準醫學」或是鎖定健康與亞健康族群的「精準健康」,在基因檢測的發展、定序成本漸降等趨勢下,將成為核酸產業「錢」進的重大推力。

不過,許多專家們也點出,核酸產業在臺灣要能順利發展,仍須突破三大痛點——「原料仰賴進口」、「資金與人才不足」、「新服務型態待開發」。


萊弗斯創辦人劉朝暉指出,在開發檢測硬體、系統上,需要生物、光學、機電等跨領域的人才。(攝影/彭梓涵)

痛點1:原料仰賴進口

台灣訊息核糖核酸(mRNA)協會理事長,也是mRNA合成公司希居芙生醫執行長的馬鈺欣表示,目前,不論是核酸檢測或藥物,臺灣多數核苷酸相關材料、反應酵素,幾乎都仍仰賴進口,在突發疫情造成全球原料短缺下,國內業者若缺乏穩定供貨的原料廠商,就容易遇到瓶頸。

光鼎生技董事長蔡守冠也分享,臺灣在做核酸萃取試劑時,主要原料80%都是國外大廠進口而來,雖然某些酵素國內也有製造,但生產量仍不多,業者普遍較信賴國外生產歷史悠久的廠牌。

「尤其是Thermo Fisher、Qiagen、GenScript等大廠,幾乎掌握了大多數原料供應;不過,再追溯到更前端的原料,仍有許多來自全球小廠個別供應。」蔡守冠說。

今年4月,基龍米克斯宣布將核酸合成廠升級成PIC/S GMP廠;公司總經理江俊奇對此分享,他們之所以選擇在疫情下加速升級工廠,甚至未來期待能成為核酸藥物的原料藥廠,「原因之一,正是看到臺灣缺乏生產核酸原物料的資源,造成國內廠商在進行相關開發上,都需要跟國外訂購,衍生時間、溝通、成本等,造成開發進度延遲。」

台灣精準醫學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盧章智也表示,若要長久發展產業,自行掌握原料有其必要,否則上游原料都在別人手中、無法自己控制價錢,不但廠商吃虧,也會間接造成臺灣廠家永遠停留在中小企業規模。


台灣精準醫學學會理事長盧章智表示,若要長久發展產業,自行掌握原料有其必要。(攝影/羅翊方)

痛點2:資金、人才不足

除了原料來源問題外,曾參與許多廠商檢測產品開發的盧章智接著指出,國內發展核酸產業的一大痛點,是該產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經費、資源是他們最大的障礙。

「這某部分牽涉到政府經費分配的方式,若如同過去發展台積電時,政府能『重點栽培』特定有潛力的廠商,或許才能讓經費更有效地幫助產業,而非平均分配給所有廠商,讓大家都只能獲得少量經費。」盧章智認為,政府在資源分配上,或許可有所調整。

陳奕雄也表示,本次疫情下美國的作法,就很值得全球參考:美國由聯邦政府大筆出資給廠商開發疫苗、藥物,搶先開發出產品者,就能拿到最多經費。

「對廠商而言,要針對突發性的疫情投入研發,風險其實相當大,但在政府提供誘因下,能驅動廠商開發。」陳奕雄進一步說,「要業界投入高風險的研發,政府勢必要有所投入。」

盧章智也指出,雖國情不同,但韓國體外診斷大廠Seegene就是在政府全力支持下,才能在近10年間迅速成長。

Seegene於新冠肺炎期間,在政府要求下,挪出數十條產線、召集大量人力開發核酸檢測試劑,最後不僅供應南韓國內,更能外銷數百萬套檢測試劑供應全球數十國。

此外,在新藥開發上有豐富經驗的基龍米克斯GMP事業部副總李明撰也指出,臺灣目前仍相當缺核酸合成、設計專業的人才。「臺灣做核酸合成的老師並不多,而且合成的資源、儀器也不常見,例如我們公司目前使用的先進核酸合成儀,全臺灣也只有引進兩台,大專院校研發的資源非常有限。」李明撰說。

他進一步說明,在核酸結構鑑定上,相當需要熟稔質譜儀的人才,但這樣的人才在臺灣也相當少見。

江俊奇補充,這些熟悉化學合成的人才,多出自化學系或化工系,但臺灣的科技業、半導體業,對於這些科系背景的人而言,往往更具吸引力,這是生技業留才上很大的困境。

劉朝暉也指出,在開發檢測硬體、系統上,需要生物、光學、機電等跨領域的人才,但由於臺灣在這領域還沒有發展的非常突出、要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