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轉投公司 多款FDA二、三期臨床新藥在手

健亞多角化「投資組合」 疫情間捷報頻傳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09-03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健亞總經理陳正強調,必須從『投資組合』(Investment Portfolio)裡去減少公司經營管理與投資的風險。(攝影/巫芝岳)

健亞是臺灣最早的新藥開發公司之一,20多年前紅斑狼瘡新藥「Prestara」三期雖然失利,但已經帶給健亞完整的新藥開發經驗。公司之後轉以開發「Niche-in-class」華人新藥為主的特色藥廠,同時進行多元轉投資策略。去年新冠疫情中,健亞和轉投資公司華宇共同開發的紅斑性狼瘡藥物GV17,因其主成份為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HCQ)異構物,一炮而紅;其投資的浩宇生醫、Medeor Therapeutics、心悅生醫等,多款二、三期臨床產品進展順利,疫情期間,依然捷報不斷。

撰文/巫芝岳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初期以「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HCQ)抗疫的聲浪,在美、法等國領袖的倡導下,曾掀起一波熱潮。

(編按:今年7月,日本渡士幸一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模擬人類肺部細胞環境的VeroE6/TMPRSS2細胞株,再次發現羥氯喹展現出抗病毒效果。)

臺灣除了一些供應HCQ的原料藥廠外(如旭富),由健亞與其轉投資公司華宇藥品共同開發的紅斑性狼瘡藥物GV17,因有「2.0版HCQ」之稱,也在此時一炮而紅。

跟隨生技發展的「時代巨輪」 多角轉投資「打群架」策略

成立於1994年的健亞,在國內在地藥業中,以多角化轉投資的「打群架」策略佈局為名,除了華宇外,旗下國內、外股權投資公司目前總計多達9間(見【表】)。在疫情爆發的近兩年間,多家公司進展突出、紛紛傳出捷報。

自己於美國期間也是在跨國藥廠諾華(Novartis) 任職的健亞總經理陳正表示,選擇這樣的多元投資佈局,其實都緊扣公司整體發展,以及生物科技發展的「時代巨輪」。

陳正強調:「必須從『投資組合』(Investment Portfolio)裡去減少公司經營管理與投資的風險。」這也是為何他們悉心打造投資組合,一方面維繫公司經營,一方面創造更多的候選產品。

例如浩宇的雷射消融導針產品「NaviRFA」,是健亞為內視鏡及無線電波燒灼術法(RFA)之未滿足市場開發而成。

NaviRFA以3D方式導引醫師進行「肝癌雷射消融手術」,能解決目前手術時只能依賴超音波影像2D指引的問題,大幅提升準確度。該產品預計今年下半年將取得美國510(k)和臺灣二類醫材許可。

此外,健亞還進一步與浩宇合資,成立境外公司Genovate-NaviFUS Inc.,由健亞推進浩宇聚焦式超音波產品「NaviFUS」的澳洲和歐洲市場及臨床開發,兩公司再均分盈虧。

健亞也在今年8月18日宣布,NaviFUS (NF02)已獲得澳洲臨床創新委員與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許可,將於墨爾本進行全球第一項「以聚焦式超音波定位阿茲海默症病人海馬迴」的臨床試驗。

他們將以腦神經外科普遍使用的光學導航系統,結合浩宇的定位技術,透過釋放聚焦式超音波能量,以有效、暫時打開該部位的血腦屏障(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