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杉投資肩負著國家戰略性產業投資輔導任務以及投資國際前瞻性或領先技術,新臺幣59億元資本的台杉水牛二號生技基金,3年時間內在海內外投出了14家公司。台杉投什麼技術?投哪些公司?投資策略與動向,都會在業界帶出風向球。
撰文/王柏豪 攝影/李林璦
資金規模為新臺幣59億元的台杉水牛二號生技基金,2018年7月完成募資迄今,3年時間內,有2年都在疫情期間,仍已經在海內外投出了14家公司。
其中屬於藥物開發領域有11家( 7家國內、4家國外)、數位醫療1家、微創高階醫材2家( 1家國內)。醫藥投資分布廣泛,從早期全新藥物、蛋白質藥物、505(b)(2)新藥劑型新藥、免疫療法到CDMO生產廠等。(見【表】)
目前,除水牛二號所剩額度將繼續投放1~2家外,今年6月另外完成新臺幣16.4億元募資的水牛三號生技基金,將主要著重於投資臺灣及北美的醫療器材、數位醫療與精準健康等醫療科技產業。
同時,台杉生技基金的新一檔生技投資基金亦正在規劃之中。台杉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表示:「新基金的重點,是希望朝向跨國資金的合作。」
沈志隆也直言,包括台杉的資金在內,以臺灣目前生技醫藥專業創投的資金規模,相較國外都是「不成氣候的」,「只能先根據我們的策略一步步去佈局,看能不能真正帶出幾個案例,提升在國際生醫領域的能見度。當成功變成典範後,到時候,臺灣生醫產業下一步究竟能往哪個優勢方向發展,會有更清楚的目標。」
抓準大趨勢發展進行整體佈局
肩負國家戰略性產業投資輔導任務以及投資國際前瞻性或領先技術,2017年8月成立的台杉投資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杉),由於是臺灣首次由國發基金出資成立的國家級投資公司,一路走來,常被政界以放大鏡檢視、甚至刻意扭曲。
然而,產業界對台杉這樣一個具有類國家主權意義的創投基金是充滿期待的,特別是水牛二號基金成立後,高風險、發展時間漫長、又亟需大量資金挹注的生技醫藥產業,台杉投什麼技術?投哪些公司?投資策略與動向,都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擁有生技醫藥海內外投資資歷快30年,1997年後臺灣生技新興之際,國內重大的生技投資案幾乎無役不與,加入台杉之前幾年,也親自實際走過新藥新創公司經驗,沈志隆行事頗有臺灣「水牛」低調犁田的風格。過去以來,他不喜鋒頭在媒體多言,但秉持「專業創投評估必須嚴謹」的態度,也總能直率、客觀地坦言。
儘管,國內主動投遞的案件依然湧來,近期,還有美國新創團隊從國際新創圈慕名找上台杉,盼透過台杉往亞洲發展。
不過,沈志隆開宗明義就表示,一個創投基金不管大小,一億還是兩億美元,真正能投放的也不多,就是10~15個公司,因為創投最重要的是要投後管理,創投是帶資金、帶資源、帶經驗,強調資金的連結性,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經驗團隊的介入與協助,所以,跟公司經營一樣,團隊在資源分配上不可能包山包海。
「創投更必須抓準Megatrend (大趨勢發展),潮流走向又包括法規、資金、資本市場等,不能逆著潮流走。」
沈志隆表示,疫情出現後,第一年帶動了檢測診斷、疫苗的需求發展,現在已經進入第二年,COVID-19疾病將可能會永遠存在時,Therapeutics (治療)就變得很重要,但現在還沒有更清楚的解方。然而即使在疫情持續發展下,也不能忽視其他疾病亦急需新醫療方法的出現,如癌症、慢性疾病、高齡化問題,以及跟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疾病。
「如何在疫情持續的情況讓臨床進度不中斷、如何改善老化社會直接帶動的醫療經濟問題,包括醫療基礎建設、相關醫藥和精準治療等,我們基本上就圍繞著這些進行整體的投資佈局。」
沈志隆行事頗有臺灣「水牛」低調犁田的風格,擁有生技醫藥海內外投資資歷快30年,1997年後臺灣生技新興之際,國內重大的生技投資案幾乎無役不與。
透過投資串連臺灣產業價值鏈
沈志隆強調,「我們透過投資的海內、外公司,把臺灣產業上下游價值鏈串起來,形成生技醫療產業的跨國微生態系統,彼此互相協助。而且從第一天開始,就是這樣的策略、願景與版圖。」
目前,水牛二號基金在國內投資有很早期的新藥開發(安立璽榮、安基)、CDMO (台康)、新劑型開發(漢達)等。
所謂的彼此互相協助,沈志隆舉例說,研發階段的公司需要抗體的,台康就能扮演好用又具經濟效益的服務平台; 需要劑型開發的,可以找漢達; 或公司需要跨國藥廠提供經驗者,安基的CEO黃文英博士就可以提供她在跨國藥廠所累積的完整藥物開發經驗及其背後的專業人脈網絡。
此外,沈志隆也指出,臺灣製藥產業以傳統藥廠為主,缺乏像安進(Amgen)、百健(Biogen)、或以色列梯瓦製藥(Teva)這樣的國際級生技藥廠。
所以,水牛二號也參與了藥華藥在2020年6月的增資。儘管外界對其歐洲仲裁案引發各種聲浪,台杉在官網聲明,「台杉評估藥華藥投資案時,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