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TC會議「精準創新‧健康永續」報告實錄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1-10-3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2021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今年以「精準創新.健康永續」為主題,於8月30日至9月1日舉行。(圖/主辦單位提供)

攸關臺灣生技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年度盛事「2021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 BTC)」,今年以「精準創新‧健康永續」為主題,於8月30日~ 9月1日,以現場報告結合線上直播形式同步舉行。

責任編輯 / 吳培安


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於活動首日開幕致詞中指出,在多年努力下,臺灣生醫產業營業額已從2016年的4,700億元,提升到2020年的6,400億元;政府也透過包括修正生技新藥條例、制定醫療器材管理法,既擴增租稅獎勵,也與國際標準接軌。

BTC召集人暨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今年議程特別聚焦於細胞治療產業與新冠病毒疫苗等新興生技方向、醫療數位轉型、精準健康和智慧醫療,反映了過去1、2年臺灣生醫產業的佈局,同時也是臺灣未來10年內非常有機會的產業發展方向。

會議首日的引言演講,邀請到旅美生技製藥企業家楊育民院士、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分別就新生技產業大方向,以及臺灣醫療數位轉型、精準健康議題闡述見解;接著由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生衛醫農組劉祖惠主任、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陳鴻震司長,報告精準健康施政成果,以及智慧醫療推動策略。

楊育民»疫苗為國防武器 不是「Make or Buy」而是「Make and Buy」

楊育民首先於演講中表示,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1年半以來,產業界得到了三個啟示。首先,疫苗是攸關國家安全的重要武器,必須要用策略規劃,國產研發、採購、技轉代工多方向並行,「這不是Make or Buy的問題,而是必須Make and Buy!」

第二個啟示則是,高檔複雜藥物(Complex Medicine),例如細胞治療,將成為醫療保健的未來,但這條路將會非常艱辛。不過,楊育民也指出,細胞治療行業目前仍有成本居高不下的挑戰。因此,製造技術產業、檢測技術產業、代工產業,新一代全自動細胞處理系統,以及試劑(Reagents)、質粒(Plasmids)和病毒載體(Viral Vectors),都值得臺灣開發。

第三個啟示,則是在地國內醫護和疫苗供應鏈的耐力和彈性,無論對健康、國家、經濟的安全來說都至關重要。楊育民表示,臺灣的疫苗平台應該要朝著平台多元化的方向邁進,並加緊迎頭趕上mRNA技術潮流,透過策略夥伴、大膽投資、研發第二代技術加速發展,才能加入全球競爭的行列。

不過,楊育民也強調,無論是投入細胞治療製造/檢測技術、切入創新精準醫療或是投入mRNA產業,都非常需要人才,因此必須持續提供誘因制度、鼓勵人才培育,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英雄豪傑出現。


旅美生技製藥企業家楊育民於演講中表示,COVID-19讓臺灣得到三個啟示:疫苗是攸關國家安全的重要武器、高檔複雜藥物(例如細胞治療)是醫療保健的未來、在地國內醫護和疫苗供應鏈的耐力和彈性至關重要。(圖/擷取自演講直播畫面)

吳明賢» 建構智慧醫療產業生態系 尚有5大挑戰待克服

緊接著,吳明賢以醫療數位轉型及精準健康創新的挑戰與機會為題演講。他指出,臺灣有健全的健保、癌症資料庫與尖端的資訊科技,且具備人工智慧(AI)、區塊鏈、雲端、大數據等等智慧醫療技術,若能轉成各種應用,在智慧醫療將大有可為。

吳明賢表示,各種零接觸的人工智慧感測器,可以提高醫療環境的安全性、並減低老年人對看護的依賴,現在臺大醫院雲林分院也將這些技術運用在防疫與遠距看診。

若能進一步搭配上5G、8K與醫療影像AI,可以讓未來的醫院概念將集中在「急重難罕」的患者,其他都可以在社區或居家進行,朝向主動健康管理的生活方式邁進。

吳明賢舉例,臺大醫院運用健保署的醫療影像資料庫,建立世界首例AI胰臟癌偵測模型、以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