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台灣生物經濟實力

撰文記者 楊傑名
日期2015-06-1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替代圖

根據OECD定義,生物經濟涵蓋的範疇大致上分為生物科技在醫療保健、農業及工業三大領域產生的經濟活動。台灣發展生物經濟,這些產業領域究竟有多少實力?

文/楊傑名


根據OECD定義,生物經濟涵蓋的範疇大致上分為生物科技在醫療保健、農業及工業3大領域產生的經濟活動,其中醫療健保又涵蓋製藥、醫材及健康照護等領域;而與生物技術相關的工業,則包含食品工業、生物材料與能源等應用類別。

台灣若要發展生物經濟,各產業領域究竟有多少實力?以下將針對不同產業領域進行簡易的盤點及優劣勢分析。

製藥

全球人口高齡化趨勢帶動相關醫藥需求,而醫療支出卻相對緊縮,使得學名藥商機擴大、全球委外生產需求增加及原料藥生產往亞洲地區轉移,加上近年來有多項藥物專利即將到期,成為台灣製藥領域的機會。

然而,學名藥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亞洲各國全力發展製藥產業,提高市場進入障礙。其中,中國及印度為原料生產大國,具成本優勢,且他們龐大的市場能使其廠商具有一定的經濟規模。近年,中國、印度及韓國皆有新藥研發成功案例並已進入國際市場,也將會是台灣未來的競爭對手。

台灣製藥廠商大部分規模較小,並以生產學名藥為主,產品同質性高,公司大多尚在發展期,國際行銷管道及人才不足,新藥開發鏈上、下游的轉譯銜接也仍不完整,且品牌知名度較低。在臨床試驗方面,執行成本又相較其他新興市場高,法規亦尚未完備,是台灣需要加強的部份。

台灣的優勢則在於近年已有多項新藥研發產品授權國際廠商,且有自行研發新藥獲准上市成功經驗,亦有多項新藥被美國FDA核准進行臨床試驗,並已進入後期階段。

製程方面,台灣原料藥廠及製劑廠之生產技術與品質優良,已有產品行銷國際,並將於2015年起已全面實施國際PIC/S GMP標準規範。同時,台灣具有優秀的醫生團隊與卓越的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具備國際水準,成為許多國際藥廠及CRO廠的策略合作夥伴。

前生技中心副執行長、現為懷特新藥總經理鄭建新則指出,「台灣原料藥次產業極具國際競爭力、值得政府重視;學名藥則應朝向國際化發展;生物製劑則是未來台灣發展潛力大的次產業領域,因為其產品價格高,台灣可朝『優質平價』產品策略發展。」

醫材

隨著高所得國家的經濟成長,對於醫療品質的要求提昇,及對先進醫材產品需求也跟著提高,且各類醫療費用逐年攀升,提早出院及術後健康管理需求亦快速增加。

居家照護漸漸成為全球趨勢,相關器材與服務浮現廣大商機,加上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日益成長的國內醫材市場規模將有利產業發展。

相較於台灣,歐洲、美國廠商於醫材領域起步則較早,掌握較多相關設計、製程專利優勢及通路,而反觀開發中國家醫材製造成本較低,成為其競爭優勢。不過,中國與印度憑藉其市場優勢急起直追,相關產業可聚焦能量並長期投入特定產品,培養該國國內產業競爭優勢。

目前台灣醫材業者大多為中小型企業,跨國通路經營能力不足,台灣醫材內需市場較小。但在另一方面,醫材所涵蓋的領域正是台灣科技發展之特長,台灣具電子、資通訊及基礎工業的產業優勢,研究領域多樣化,零組件支援產業完整。

生產方面則擁有良好的製程管理能力,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