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

15國、1000名科學家薈聚中研院

撰文記者 楊傑名
日期2015-07-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替代圖

第十五屆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國際研討會於6月26日至29日在中央研究院舉行,本屆主題為「人體健康的科學發現」,邀請到300位以上的生技醫藥領域學者齊聚一堂深入探討相關議題。另有158篇海報投稿,並籌辦Poster Award與Travel Award以獎勵年輕學者持續研究。吸引包括美、加、中等15個國家近1000名與會者。

文、圖/楊傑名


第15屆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SCBA)國際學術研討會,每兩年一次,今年由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國醫藥大學、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聯合主辦,從6月26日至29日連續4天於中央研究院盛大舉辦,為今年度台灣最大的一次學術盛會。

此會議聚集海內外多位頂尖生物科學家,進行專業領域交流與討論,並促成國內研究生與世界各地華裔科學家,面對面分享科技新知與研究成果,引領國內學術界接軌國際網絡,也是生物醫學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會議之一。

本次研討會主題為「人體健康的科學發現」(Scientific Discovery for Human Health),主辦單位邀請到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中央研究院及中國科學院的重量級學者一同就相關議題進行學術交流。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Thomas Steitz 展示新型抗生素開發與應用

4天會期中,共有3場大會主題演講、4場卓越研究演講與其他10餘場專題演講,其中第一天大會主題演講邀請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Thomas Steitz,現為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系教授,以及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研究員。

今年74歲的Thomas Steitz去年也造訪過中研院,他畢生致力於研究與DNA複製轉錄相關的蛋白質結構。Thomas Steitz和另兩位科學家Ada E. Yonath、Venkatraman Ramakrishnan因為描繪出核糖體原子等級的結構而共同獲得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核糖體是細胞中最為複雜的機器之一,它能讀取mRNA的訊息,並基於這個訊息製造出蛋白質,也就是科學家稱之的「轉譯」。核糖體在合成新蛋白質時會觸發氨基酸之間的胜肽鍵生成,並以極快的速度進行著,1個單一的核糖體上,每秒約可生成20個胜肽鍵。

Thomas Steiz最大的貢獻在於,他設法凍結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的不同階段。Thomas Steiz 在演講中,透過生動的3D動畫展示,他將核糖體與胜肽鍵生成時所參與的分子結構共同結晶的成果,藉著這些結構的幫助,科學家已經可以篩選哪些原子對核糖體中的反應是重要的,以及反應是如何發生。

在演講展示的過程中,他同時指出:「核醣體的結構研究,對未來新型抗生素的開發與應用將有相當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