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多中心II期臨床火速進行中

百朗克異軍突起 抗生素力退巴金森氏症

撰文記者 徐淨
日期2018-09-28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中山醫學大學教授何應瑞研究團隊以「CEF」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在美國、臺灣已獲得II期臨床許可。

中山醫學大學教授何應瑞發現,已在臨床使用超過30年的抗生素頭孢曲松(ceftriaxone)能夠促進神經細胞新生及回復其活性,今年初,美國FDA以28天火速通過其用於治療巴金森氏症的II期臨床試驗申請,國內TFDA也以罕見的23天審核通過。目前,臨床II期試驗正於多中心積極進行中。


撰文、攝影/徐淨

在安海瑟薇所主演的電影《愛情藥不藥》當中,才華洋溢、青春貌美的梅姬,年紀輕輕就被迫面臨失去自己肌肉控制的恐懼,而此疾病—巴金森氏症,更常見發生於老年人口,60歲以上盛行率約1%左右。

臺灣目前有20~30萬人口罹患程度不等的巴金森氏症,全球有近1,000萬人。隨著社會結構不斷趨向老齡化,患病趨勢不論地區皆不斷成長,影響了各國生產力及醫療負擔的加重。

巴金森氏症起先3至5年會有愈來愈嚴重的震顫、肌肉僵硬、平衡不穩,而此疾病最可怕的,莫過於患者是頭腦清晰地面臨自己逐漸失能、癱瘓、失智、死亡。

國際間在神經退化性疾病藥物方面屢戰屢敗,不過,在今年年初,一家2017年剛成立的百朗克(BrainX),旗下巴金森氏症新藥C100火速通過美國FDA、臺灣TFDA審核通過II期臨床試驗,吸引了業內、國際間相當多的關注。

中山醫學大學教授何應瑞發現,已在臨床使用超過30年的抗生素頭孢曲松(Ceftriaxone, CEF)能夠促進神經細胞新生及回復其活性,而團隊在主要投資人瑞金生技集團總裁江文舜支持下成立BrainX。目前臨床團隊皆對試驗有信心,目標兩年內能完成II期臨床。

左多巴和深腦刺激解決不了的事

巴金森氏症最早的記錄在1817年,由醫師詹姆巴金森(James Parkinson)所描述。100多年後的1919年,俄羅斯神經科學家康斯坦丁特列季亞可夫(Konstantin Tretiakoff)釐清了此疾病的病理原因,發現是由於中腦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系統退化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