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於7月27日盛大回歸!今年的大會主題定為「串接亞洲生技價值鏈」(Connecting the Asian Value Chain),旨在展示亞洲正在引領的創新、市場、供應、投資價值鏈,並與在地、國際、未來鏈結,將臺灣打造成亞洲生技領域的核心重鎮。新冠(COVID-19)疫情未退下,除了實體論壇外,今年也同步在線上活動平台呈現。論壇也匯集超過400名來自海外26國的專家進行分享,國內、外參與者非常踴躍、有多達1,500人次報名聆聽。
責任編輯/巫芝岳 撰文/彭梓涵、李林璦、吳培安、巫芝岳、劉馨香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致詞表示,COVID-19疫情凸顯了齊心協力與建立連結的重要性。今年的大會主題定為「串接亞洲生技價值鏈」(Connecting the Asian Value Chain),呼應亞洲正引領的創新、市場、供應、投資價值鏈。
李鍾熙也表示,今年大會在為期三天的論壇中,規劃了多達25場主題演講,並首度舉辦「多國區域合作論壇(Regional Collaboration Forum)」,除了日本、印度、新加坡等亞洲國家,英國、澳洲、立陶宛也將分享該國生技產業生態環境發展特色。
副總統賴清德以影片形式獻上祝賀。賴清德表示,疫情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讓生技和資通訊(ICT)產業的結合更加緊密。展望未來,他期許在「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的基礎上,將臺灣轉型成生技與醫療的研發中心。
於此同時,政府也推動精準健康核心戰略產業,將大數據與資料庫整合應用,結合遠距醫療照護和智慧醫院服務,加速生醫產業數位轉型,開發出一個結合產品、服務、系統的商業模式,期許藉此打造行銷國際的臺灣健康品牌,也提升臺灣對全球健康福祉的貢獻。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生物產協)理事長吳忠勳表示,BIO Asia-Taiwan是全球BIO的一環,也是生技產業國際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大會的主要活動,包含了「實體+線上」論壇與展覽、全球24小時一對一商機媒合平台、公司展望說明會等,期待參與者都能有所收穫。
2022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由「亞洲生技論壇」揭開序幕。(攝影/羅翊方)
諾獎得主 山中伸彌
CiRA基金會三箭齊發 加速iPS細胞平價化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他分享所帶領的CiRA基金會,如何透過三種不同的策略,讓iPS細胞的成本能夠大幅降低,從學術殿堂走向商化、最終成為平民也能負擔得起的療法。
CiRA基金會的前身、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可說是推動日本iPS細胞尖端研究的核心重鎮;CiRA基金會則是自2020年4月1日起,以非營利形式獨立運作的基金會。
CiRA創辦人山中伸彌表示,CiRA基金會正透過三項策略來推廣iPSC療法普及化。
其一是建立HLA haplobank異體細胞庫,募集了7位超級捐贈者(Super Donor)、建立27個iPS細胞譜系,適用範圍可覆蓋全日本將近40%人口。
其二是透過CRISPR/Cas9基因體編輯,剔除可能引起異體細胞移植排斥反應的三種生物標誌,包括HLA-A、HLA-B、CIITA,製作出全世界皆可使用的iPS細胞,目標是在明年3月之前取得成功。
其三是利用患者自己的細胞,提供客製化iPS細胞療法的「my iPS」計畫。
透過自動化封閉系統、3D立體培養、即時監測及品質檢測等創新製程技術,將iPS細胞製造成本,從3萬美元以上降到1千美元以下,這項計畫也正在大阪中之島(Nakanoshima)的大型研究設施執行中。
目前陽明交通大學已經成為「my iPS」計畫的國際合作夥伴。CiRA期待能夠與臺灣在製造科技上的優勢結合,在維持iPS細胞製程高品質的同時,也大幅降低細胞生產成本。
全球生技發展
未來醫療保健趨勢:加速往「以人為中心」前進
默克集團全球首席科技長 Laura Matz
「生物融合」(Bioconvergence) 是跨領域創新趨勢。她表示,生物融合是透過跨領域創新結合數位科技、材料科技和生物科技等多種學科,來加速生技醫藥的研究效率與速度,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化精準醫療大未來。
在生物融合領域,默克目前專注於發展三大關鍵技術,分別是:類神經網路型態運算技術(Neuromorphic Computing)、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科技以及轉譯醫學。
IQVIA全球製藥策略副總裁 Graham Lewis
2023年,COVID-19將與流感同樣歸類為地方流行病,將使醫療保健與製藥業出現「新常態」。
Lewis指出,2021年前25大藥廠,貢獻全球製藥業43%的成長,雖然表現不錯,但也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藥物專利過期,新藥成功上市的成本愈來愈高,預期未來5年製藥業的成長會較為疲軟。他也表示,保險公司等醫藥付款者(Payers),將在選擇藥物時要求更嚴格的實證基礎,這也將影響製藥業的成長。
德國資誠合夥人暨歐洲製藥、生命科學負責人 Thomas Solbach
未來的醫療保健將在個人化、預防醫學發展的推動之下,從「以病人為中心」轉為「以人為中心」導向。
Solbach強調,目前從飲食、教育等日常生活已看到此趨勢,但最重要的是,未來要發展成大家可負擔的醫療保健,還需要從主管機關、產業界一起來推廣。
專家指路四大趨勢» 藥品供應鏈、臨床試驗優化、半導體生醫應用、基因體大數據
全球BIO政策長、副法律顧問 John Murphy
全球藥品的營業額已從2000年的1,130億美元,成長到2019年的6,290億美元,近幾年美國FDA公告,有115種藥品出現供應短少問題,這類短缺與原料供應有關。
面對新冠疫情下供應鏈的挑戰,美國政府與主管機關支持、補助民間製藥業研究,快速開發出疫苗、藥物,使得目前疫苗並未出現供應問題。
Syneos Health亞太地區負責人與總經理 Ken J. Lee
疫情凸顯出永續加速臨床開發的重要性。如加速臨床開發的方法,包括以平台型(Platform)試驗與合成資料(Synthetic Data)等方式進行創新的臨床研究設計。
善用真實世界數據(Real-World Data, RWD)改善傳統隨機對照試驗的不足,並以遠距監測工具去中心化地安排受試者參與試驗。以及建立多元的夥伴關係、委外服務等,讓整個系統更有彈性。
Imec研發副總裁 Paru Deshpande
當生技和半導體產業結合下,「晶片科技」可應用在許多領域。實例包括:透過晶片解決基因體分析的大數據儲存挑戰、以奈米光子電路(Optrode)開發新式的單晶片神經探針為腦部疾病帶來創新療法、針對腸胃道開發的微型感測器(Sensor)以了解病患腸胃道變化、研發透過氣溶膠檢測判斷新冠病毒的傳染力等。
Genomics England執行長 Chris Wigley
自2018年英國達成國民保健署(NHS)的10萬人基因體定序計畫里程碑以來,透過整合學術研究、科技公司與醫療體系,持續進行基因體研究,以及癌症、罕見疾病的臨床醫學應用開發。此外,Genomics England也運作一個擁有超過53 PB臨床與研究數據的平台,在保護患者的安全性和隱私性的同時,開放國際學術研究合作。
國際合作
GSK、諾華、輝瑞藥廠提建言:對接國際認證、臨床指引 盼數位醫療納入健保
葛蘭素史克(GSK)台灣總經理 Mick Stanley
臺灣2021年在執行的臨床試驗中有80多個是跨國藥廠多國多中心研究,其中臨床一期試驗增長數最大。能獲得各藥廠青睞,選擇來臺試驗,顯示臺灣擁有良好的培訓醫師、訓練有素的人員、完善的基礎設施、資料庫的建立、彈性法規,讓臨床試驗具有相當的能量與水準。
建議臺灣可針對臨床人員制定能接軌國際的認證、法規方面建立一站式單一窗口以利試驗申請、進行。
台灣諾華(Novartis)總裁 Orge Wagner
臺灣在推展數位醫療上深具優勢,不過,他也希望政府對於數位醫療有更多的獎勵措施,特別希望能夠將數位醫療納入健保給付,以實現未來數位醫療藍圖。
目前,諾華已與宏碁(Acer)有長期合作關係,於2019年組成智慧醫療策略聯盟,初期鎖定黃斑部退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心血管疾病等領域,後續在2020年,其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AI輔助診斷軟體,是臺灣食藥署(TFDA)首個批准的軟體醫材,現在不僅外銷至東南亞國家,也成為很好的AI應用範例。
台灣輝瑞(Pfizer)總裁 葉素秋
臺灣正積極建構2030全人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在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中,就有德國默克(Merck KGaA)、羅氏(Roche)、中外製藥(Chugai Pharma)、禮來(Lilly)等藥廠參與;而在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則有輝瑞與諾華兩家跨際藥廠加入,並與國衛院和臺灣廠商行動基因共同合作進行癌症基因檢測。
若臺灣能充分運用健保資料庫數據、讓法規環境與時俱進、並將健保給付制度對接國際臨床指引,並擺脫對於投資精準醫療的守舊想法,相信臺灣能結合兩者優勢,真正發揮臺灣的潛力。
早期新藥公司的出場策略
全球生醫早期授權熱絡 國際創投傳授出場秘訣
Senti Biosciences創辦人暨執行長 盧冠達(Timothy Lu)
全球市場對臨床前階段的早期產品線(Pipeline)興趣提升,因此帶動許多授權和出場成功案例。
除了癌症藥物,許多新興領域,如細胞治療、基因編輯,也正持續吸引國際大廠關注。
Canaan Partners創投合夥人 Eckard Weber
腫瘤是目前當紅的領域之一,但能否盡快獲得臨床實證效果、確保試驗的安全性等議題都相當重要。
此外,神經退化性疾病也是另一項熱門領域,但許多該領域藥物開發過程仍相當艱辛。
Canaan Partners執行董事 Dennis Podlesak
生醫企業尋求早期授權須注意專利佈局與選題市場性,將公司價值最大化、將人力布建於正確位置上,才能創造出好的機會並吸引投資。
透過正確選題,並在早期開發、試驗中扎下基礎,將能幫助公司獲得早期出場機會,持續獲得資金以挹注創新研發。
美邁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顧靜玉
由於亞洲與西方投資者的策略不同,許多亞洲公司可能因為營運地域的考量,因此錯失許多獲得國際投資的機會。
公司對於所募資金的不同,可能影響其不同的出場策略,而非全數公司都應選擇IPO或併購,應取決於公司長久的經營與資金來源。
台灣微脂體董事長 葉志鴻
因為各國市場進入的策略、監管規範等都相當不同,公司在開發產品的初期,就需考量未來市場的佈局,否則等產品開發到中後期才思考,很多策略可能得全盤重新來過,就會浪費掉許多時間與金錢成本。
8VC投資總監 Seth Lieblich
大多公司在與併購買主洽談時,比較容易忽略讓公司的技術研發夥伴參與其中,但事實上,技術研發人員更能在併購案中展示出公司的核心價值。
此外,在面對投資者時,投資者大多希望看到公司有清晰、3~5年的長期願景和藍圖規畫,若沒有清楚溝通好長期的規劃,容易讓未來的合作關係生變。
創新治療方式
CAGR達31%!RNA療法成疫情下新寵 專家曝研發、製程「眉角」
輝瑞(Pfizer) mRNA科學策略主任 Kathy Fernando
輝瑞目前除了新冠疫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