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微流體學研界大師李國賓的技術出發,開發出6小時快速抗生素敏感檢測、「即滴即測」的一站式PCR等系統,醫流體執行長李文斌,放棄台積電工程師的高薪工作,憑著對父母親病魔的「不服氣」毅然創業。今年,醫流體將提出第一張醫材證申請,同時計畫pre-A輪再募2億元新臺幣。
撰文/巫芝岳
可精確操控微量流體的「微流體(Microfluidics)」系統,被視為21世紀最重要的生醫重點技術之一。根據GrandView Research市場調查,2022年全球微流體市場為287.2億美元,2030年預期成長至719.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12.16%。
在臺灣生技領域中,近年以微流體為技術基礎的生技新創公司,「醫流體」(MedFluid)是出鏡率最高的新創之一。
醫流體是出自國內微流體研究先驅――清大講座教授李國賓的技術而創立,身為其學生,也是醫流體共同創辦人/執行長李文斌,歷經多年不懈的開發努力下,公司尚未成立即獲得2017年國家新創獎、2019年InnoVEX新創特展競賽首獎Taiwan Tech Award。
去年(2022)底,在德國杜塞道夫醫療器材展(Medica)新創競賽(Start-up Competition)中,更大放異彩獲前12強。
醫流體正式於2019年5月成立至今,以特殊的微流體設計為利基,已開發出包括抗生素用藥篩選系統、All-in One的PCR系統等先進產品,這些精巧卻極具成本優勢的商品,有望在檢測市場上展露頭角。
6小時快速篩選抗生素! 獸醫版已上線 今年再提FDA、TFDA醫材申請
醫流體首先專注在抗生素用藥篩選利基領域,據Allied Market Research調查,全球抗生素敏感性檢測(Antibiotic Sensitivity Testing, AST)市場,在2020年為30.4億美元,到2030年將成長到47.36億美元。
李文斌表示,即便人類在抗生素的研發上已有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在目前的醫療現場,若發現病人受細菌感染,通常得採集檢體、經培養與鑑定,了解其細菌種類後,才能精確得知其所需的抗生素,而該過程通常得耗時3天至1周的時間,「在此之前,醫師僅能憑藉經驗選用『可能有效』的抗生素給予病人。」
然而,對許多感染嚴重、病危的病人,不但可能因用錯抗生素而無效,也可能因此造成抗生素的濫用、產生抗藥性。
第一項產品「NAST抗生素用藥篩選系統」,正是針對此一未滿足需求的痛點所設計,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可在6小時產出AST報告,但目前臨床送檢需花費3天。
李文斌說明,NAST透過重力驅動的微流道卡匣,結合微量稀釋的方法學,再搭配可隨細菌生長而變色的指示劑,以及用於培養並能自動判讀、傳輸檢測結果的小型機台,讓醫療人員得以快速了解病人所需的抗生素。
他進一步說明,NAST的使用方法,只需在卡匣上滴上檢體與指示劑,混合後使其流入卡匣上33格已事先塗有不同抗生素的微量槽中,再插入機台反應約6小時即可。
在細菌大量生長前,指示劑呈淺藍色,若細菌大量生長則會變為粉紅色,因此便能快速比對出哪一個微量槽的抗生素,具有殺死該檢體內細菌的效果。由機台自動判讀的結果報告,也會經由醫流體自行開發的機台傳送給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