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是臺灣生醫產業圈五味雜陳的一個月。
首先是生策會首屆舉辦的「2017臺灣醫療科技展」,於7日至10日在南港展覽館盛大開幕。臺灣醫療體系享譽國際,透過生策會積極串聯,讓臺灣首次以專業醫療為核心,整合生醫上中下游價值鏈,展現臺灣醫療科技的強項與利基。
這不只是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的盛事,甚至超越今年7月的臺灣生技月;也是政治圈的大事,因為12月7日開幕當天,蔡英文總統親自出席,和生策會創辦人暨前立院院長王金平、臺北市長柯文哲一起同臺,由於正值蔡、柯兩人因為選舉話題處於尷尬尖峰,電視媒體蜂擁而至,聚焦捕捉兩人互動,真正重要的啟動及預告來年2018年臺灣醫療科技展的佈達,幾乎被淹沒。
(不過,這種幾乎不可能在大陸出現的政治性場景,對大陸港澳貴賓而言,倒是難得一次的親身體驗。他們風趣地私下和我分享了許多貼近蔡總統和柯文哲的感受,特別對柯文哲這種又直又白的素人政治風格印象深刻。)
但若沒玩這一齣戲,臺灣生醫產業恐怕只會更死氣沉沉!
撇開政治不談,行政院長賴清德和柯文哲兩人都是醫生出身,必然對推動臺灣醫療品牌相當投入及期許。向來直率不計形象的柯文哲,在展會現場對一些ICT智慧醫療產品東碰、西玩;賴清德則在王金平陪同下,當天下午親自走訪攤位拜訪廠商。那時候,我正好在製藥公會展位上借個位子啃便當,因為飯菜都涼了,讓我食之無味,但聽到前呼後擁的一群人不時高喊:院長,我愛您!倒聽了非常有趣味。
今年生技產業資本市場頗為慘「綠」,產業氛圍涼颼颼。生策會其實從今年年初就計畫籌辦這場史無前例的臺灣醫療科技展,這其中投入的心力和過程,歷經了和各界的百般折衝樽俎。生策會長官遇到我,聊起這一路忍不住嘆氣,一些業者對於參加不參加猶豫不定,攤位訂了又退,退了又訂。股價跌、景氣差、政策糊,大家都甚是為難。
我非常佩服也同意這位生策會長官,雖然他自嘲:「但若沒玩這一齣戲,臺灣生醫產業恐怕只會更死氣沉沉!」
確實,4天展期將近7萬的觀展人次,為產業帶來冬日陽光一般的溫暖,各大醫療體系展出的風範,真的會讓世界羨慕臺灣民眾能生活在這樣的醫療水準和服務。一位後來到香港園區成立子公司的中國藥業朋友這次也來臺北,他就告訴我:「臺灣人真幸福啊! 很多醫院攤位非常有國際水準,臺灣人做事就是細膩,很可惜,國外來參觀的人好像少了一點。」
那就產業大家一起團結來改進,期望明年的展會,能多吸引國際的廠商和國外觀展人士,讓臺灣傲人的醫療技術能跟臺灣國際電子展(Computex)一樣,成為世界行業內聚焦的舞臺之一,自然就能帶動整個生醫產業無論製藥、醫材、健康產業的發展,以及技術、資本、人才、創新研發、製造、跨領域整合的產業價值鏈基礎建設,讓臺灣真正有「小國大政策」以迎向外面的世界。
生策會長官為了這次展會,真的卯足了全力號召和整合,在此之前,生策會為了引聯兩岸產業交流,10月底特別率團前往蘇州參加「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並於會中和中國藥促會、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澳門中藥品質研究會簽署了《兩岸四地生物醫藥創新合作協定》。
這次展會,中國、香港和澳門的領導代表也特別再次齊聚臺北,進一步在臺灣正式發起成立「兩岸四地生技大聯盟」,聯盟常設地點目前選定在香港,可以預期,未來臺灣、中國大陸、香港、澳門4個地區的產業交流,將會掀起不同的激盪。
這用意跟你們的櫃板是一樣的 那臺灣還有搞頭嗎?
只是,產業激盪還沒開始,香港交易所即將開辦「創新板」,讓無營收、無獲利的創新研發生技公司一樣可以掛牌上市,並且採「同股不同權」方式保障原始投資者,馬上就給臺灣帶來一個大震盪。
本刊在10月的蘇州論壇中,看到港交所舉辦創新板招商的分論壇非常熱絡,已經嗅到這個政策可能引爆的影響(請參閱本刊2017第49期「搶建亞洲生醫那斯達克,香港交易所頻向中國招手」),一些中國海歸派創業朋友都在會場上認真聆聽研究,還對我說:「這用意跟你們的櫃板是一樣的,那臺灣還有搞頭嗎?」
這些朋友過去都曾用心研究過臺灣所謂的二級市場(資本市場),不少人和臺灣產業也都有相當程度的交流,更有已經或嘗試來臺灣掛牌者,臺灣這條IPO征途的路況,中國圈內其實都口耳相傳得非常快的。
12月中,接連喜康-KY、冠科-KY都宣步撤櫃,臺微體則準備到美國發行ADR,準備下市較明確的,本刊所知至少還有3家,私下問他們會轉去香港嗎?倒是大家也搖頭。
這接踵的撤櫃消息,讓大家關注恐將引發「下市潮」。事實上,據我了解,決定撤離臺灣資本市場,這些公司都是計畫和準備了好一段時日,也遠在香港創新板消息之前,並都跟公司董事們進行過充分討論與溝通。一大原因固然因為政府的嚴謹把關,加上部分媒體對生技的莫名打壓,已難期待臺灣資本市場何時對生技重開大門。這讓在臺灣沒有根基,或僅設行政財務辦公室的公司,自然有機會拔營就走。
但也不是每家公司撤櫃就會出走,像已經在臺灣紮了軍事基地的台微體、喜康,主要仍基於公司國際化發展的策略考量。他們已經在國際圈建立一定的知名度,只要走出去能成功,個人認為不見得對臺灣不利。
像中國再鼎、百濟神州今年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成功,這種「亮點集魚」效應,恐怕才是拉動中國生醫產業國際聲勢看不見的最大推力。
政府態度決定產業格局
在這次醫療會展中,還遇見一位老前輩,站在展會中道上,他看著各區展位細數:「醫院單位、電子大廠、生技公司等,我看那些藥廠花錢來陪襯的吧!」不過,他馬上表示,「其實只要政府多支持一點生技醫藥,這些藥廠其實是最能真正支持藥物開發的,還是會支持吧。」
他接著說,「有時候看政府怎麼管生技醫藥產業,就能預示未來我們國家健康產業的格局。健康產業關係的是國家的根本體質。但聽說政府現在是瘋狂跟著AI流行? 怎麼一個產業都還沒看到根,又去搞一個沒根的產業?」
他這句「政府對待產業的態度,會決定了產業的格局」,對我個人非常有啟發。
近期,櫃買中心一連通過寶齡富錦上市案,金穎、益得、高端疫苗上櫃案,為跨年在即的生技股市帶來一點正面刺激,臺灣的生技醫藥產業格局到底會發展出甚麼樣的格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