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隼AI 落地臺大電腦刀中心 30秒精準圈選腦瘤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0-01-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博士學位的呂任棠創立「醫隼智慧」,從理工跨入生醫領域,投入醫療AI影像判讀系統開發。(圖/李林璦)

呂任棠博士帶著在美國麻省總醫院累積的醫療AI開發經驗,回臺成立了醫隼智慧公司,今年7月正式與臺大醫院合作,將精準腦瘤圈選AI系統VBrain整合到電腦刀中心。過去需要花上數小時的腫瘤圈選作業,現在只需要30秒就能搞定,且準確率超過90%。

撰文/吳培安


根據ResearchAndMarkets.com 2019年《人工智慧於醫學診斷》(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Diagnostics)報告指出,AI如今可運用在多樣化的醫學診斷中,舉凡影像、語音、動態影片、生化檢測······都能成為分析病徵的素材。

尤其是AI醫學影像,自2016年以來,該領域已經投入超過11億美元,除了奇異(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等大型玩家,創新的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軟體開發者也百花齊放。

然而,AI要落實到臨床應用上,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例如醫師用起來不習慣、漏診或誤判機率過高可能帶來的風險等,使得醫院和醫師在選用上格外謹慎,也是許多醫療AI開發者亟需克服的難題。

今年2月才在美國、臺灣成立的醫隼智慧(VYSIONEER)創辦人暨執行長呂任棠可說是醫療人工智慧的翹楚。呂任棠在創辦醫隼之前,已經在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MGH)主導開發出兩套醫療AI,且都落實到醫院實際使用階段。

MGH之於美國就如同臺大醫院之於臺灣,今年7月起,醫隼也和臺大醫院合作,將其AI放射腦瘤影像圈選軟體「VBrain」,整合到臺大醫院電腦刀(Cyberknife)中心的放射科手術流程中,為醫師大幅縮短圈選腫瘤影像的時間。


醫隼智慧在今年8月與臺大醫院電腦刀中心合作,將「VBrain」整合到放射科的腦瘤手術流程中。(圖/臺大醫院提供)

曾獲普林斯頓創新創業首獎 從電機跨入生醫

呂任棠先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電機博士學位,攻讀期間即研發出醫用超音波影像即時增強技術,獲得美國專利並奪得普林斯頓創新創業首獎,並與其指導教授在美國創立Ultrasonyx,將這項技術商品化,成為呂任棠從理工踏入生醫領域的初試啼聲。

畢業後,呂任棠加入了美國的頂尖醫院──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MGH)新成立的臨床數據科學中心(Center for Clinical Data Science, CCDS),成為創始成員之一。

在MGH的所見所聞令他躍躍欲試,將當代最熱門的深度學習模型應用到醫療用途上。他首先問了醫院的放射科同仁,最希望AI提供什麼幫助?得到的答案是,腰椎狹窄症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診斷。

聚焦腰椎狹窄症診斷 首推DeepSPINE

「腰椎狹窄症在臺灣、美國案例都非常多,放射科部門的同仁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