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生技創建大年代!

螞蟻雄兵來了

撰文記者 吳靜芳
日期2015-12-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開版圖

2016年度全球創業指標(Global Enterprise Index, GEI)出爐,台灣攻下全球第六名,亞洲第一,僅次美國!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Edmund Phelp 著作《大繁榮》論述,「大眾創業」興起,「萬眾創新」已燃起中國經濟新革命。

台灣創新創業生態系繁星點將,新世代「螞蟻雄兵」湧現,「泛生技」行業翻轉創業新主流。不同上世代大資本、大陣仗,他們懷抱一條不同的創業之路,生力新軍勇於以小博大、衝出體制藩籬、甚至自組新社群。

他們不只要成為生技產業「大繁榮」時代的見證者,更要成為新一波生物經濟大年代的創見者!

專題企劃:王柏豪

採訪:吳靜芳、楊傑名、蔡立勳、陳欣儀、王柏豪

撰文:吳靜芳    攝影/吳靜芳、楊傑名

特別感謝:教育部「生技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辦公室、國研院「創新創業激勵計畫」辦公室


2016年度全球創業指標(Global Enterprise Index, GEI)出爐,台灣以69.7的分數攻下全球第6名,比去年爬升2名,勇奪亞洲第一;在高成長度、產品創新、製程創新及風險資本等指標甚至皆為滿分,僅次美國。

台灣寶島創業真的很繁榮嗎?

每月約100家生技公司登記成立

光看生技領域,根據經濟部商業司截至目前的資料,2015年5到10月半年來,每個月都有約100家生技相關登記設立公司,6個月超過670家,不過,絕大多數資本額落在新台幣500萬元以內,主要地點也仍集中在大台北地區,綜覽公司營業項目,主要圍繞大健康產業,包括醫藥、保健、醫材等,也非常廣泛多元。

櫃買中心2014年為活絡創業資本市場而設的創櫃板,迄今,登錄創櫃版總家數已達59家,其中生技醫療以及農林漁牧公司已超過電子科技;超過3成是創設5年以下的公司,超過7成是10年以下的公司;目前正申請創櫃板與受創櫃板輔導的生技相關公司,生技醫療也與電 子科技領域不分軒輊。

去年以來,台灣瀰漫一股新創氛圍,政府也捕捉到了這一波創業風潮,各部會相關新創育成計畫與補助政策,於2014年紛紛出爐。此外,著眼於上市前的輔導,政府今年亦連續有多項新創法規的鬆綁措施,如技術股緩課,《公司法》「閉鎖型公司」專章也都已上路。

但這兩年最明顯的改變,是過去以網路、電商為主的創業生態圈,開始轉變出新的生態系,生醫電子、健康醫療、生技醫藥等「泛生技」新創大軍,正逐步攻城掠地,漸漸形成了這一波創業的新主流。從今年科技部創業輔導比賽金字招牌-「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便能窺知一二。

今年11月中,FITI入圍決選的團隊名單一字排開,10隊有5隊是生技醫療相關,幾家公司正準備正式投入創業。

去年得到FITI創業傑出獎的團隊「EpiFaith」,今年5月成立醫盟科技,更已準備進入試量產。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與資訊研究中心主任莊裕澤觀察指出:「2014年FITI生技醫療新創團隊入圍決選僅佔1/3,今年增長到1/2,顯見生技創新創業已然崛起。」教育部「2014年生技創新創業獎」的得獎及佳作團隊,也有6家預備或已經成立公司,投入年輕創業的行列。一時之間,台灣的生醫創業社群好不熱鬧。


Google Venture、Y-Combinator 創投加速器大咖  鎖定新創生技醫療

台灣這一波生技創業潮,與國際創業趨勢不謀而合。

「有別於過去的網路創業、行動App一夕成名的特質,生技醫療新創公司的技術多半已研究多年,也更為紮實。」今年12月初,Google Venture (下簡稱GV)執行長Bill Maris接受Business Insider採訪時表示。GV合夥人Blake Byers則觀察指出,基因編輯、細胞療法、快速基因資訊分析的技術已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成為現實。

網路巨人的投資重心已轉向生技。兩年前,生命科學新創公司僅佔GV投資列表的6%,今年年底已膨脹為31%,且還在不斷增加中,是所有領域最活躍的一塊。

Bill Maris並預測,未來GV仍會將生技醫療列為投資重點,「投資新創公司的數目及金額也將只增不減。」

創立10年的矽谷知名創業加速器Y-Combinator,這兩年對生技醫療興趣愈趨濃厚。今年3月YC Winter2015的育成名單上,生醫公司以15.78%的比重居所有新創團隊領域第三名。

其中,也有來自台灣的身影。由台大神經外科醫師黃博浩在「台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hip Program, STB)進修期間,其組成的醫材新創團隊ClearMind Biomedical,登上YC Winter2015的育成名單。ClearMind發展幫助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康復的醫材,已研發出產品原型並完成動物實驗。


新世代生醫新創 灌注經濟新活水

台灣這一批生技醫療新創業家,平均年齡都在70年代後,新世代生技創業已經浮現,他們也明顯懷抱著一條與上世代不同的創業之路。

來到11月28日台灣大學舉行的「新創企業實習及正職冬季媒合會」,60間來自資訊、網路、電商、媒體與文創以及生技醫藥的新創企業參展,大批參觀的學生將小小的地下室擠得水泄不通。

展區走一遭,可以看到原本任職於基亞生技事業發展處處長,後來創業安盟生技擔任營運長的馬永霖,他親自站在小小的攤位前,向駐足的學生介紹安盟的同調斷層光學掃描技術(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 OCT)的應用。

另一方的億觀生技執行長林書聖,也拿著自家研發的種豬精子檢測裝置iSperm及行動生物顯微鏡μHandy,和學生比劃解說這些精巧的裝置如何在行動裝置上運作他們組織扁平、企業文化開放活潑的新創企業,成了社會新鮮人近距離體驗生醫創業精神實踐的新選擇,讓年輕人才不再侷限傳統的求職或就業模式。

成立滿一週年的安盟,近期是曝光焦點,屢在各大創業競賽拿下大獎,其高解析度OCT掃瞄醫療儀器,已預計可於2017年初通過美國FDA並上市銷售。因產品開發時程底定,因此,安盟急於徵求醫療影像軟體工程師以及演算法工程師新血。

億觀生技則與中國前金山網絡技術總監彭仁誠合作,以行動生物顯微鏡品牌「魔鏡」,在中國京東金融旗下群眾募資平台募到超過12萬人民幣(約超過63萬新台幣),不僅超過原募資目標1200%,一星期就賣掉億觀原本一年的銷售量,目前已有中國通路商找上門談合作。

這一登陸,還打開億觀在中國兒童生物教材市場的知名度,吸引台灣大型企業與創投資金挹注以協助製造生產。

億觀也將iSperm從種豬精子檢測演算法延伸至鹿、山羊、駱駝、馬等,最終並回到公司創立初衷,規劃送件TFDA申請人類精子檢測儀器的醫材認證。

成立3年餘即闖出成就,出自時代基金會育成基地Garage+的億觀,開始擴張編制,除招募iOS後台開發工程師,也開始佈局海外市場行銷。

新創企業的擴張,為經濟注入了活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報告指出,不論在哪一個經濟體,年輕的中小企業普遍是職缺源頭。

雖然新創中小企業經濟規模不大,但是擔起了42%的工作創造(job creation),僅造成22%工作消亡(job destruction),是工作機會淨產出的一大功臣。


2015台灣新創公司相關重要修法 

文/吳靜芳、蔡立勳

即使創業生態圈相對成熟的美國,歐巴馬政府也不敢鬆懈,全力輔佐新創公司,並在2012年通過《新創企業啟動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 Ups Act, JOBS Act)希望藉由簡化上市程序、降低上市成本等措施,扶植新創企業壯大,創造就業機會,迎回經濟春燕。

台灣為促進新創企業發展,今年有數個修正草案正在推行。

1. 技術股緩課,課稅時間點延至股票轉讓交易。

今年5月2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技術股入股緩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第35條之1),公司以智慧財產權讓與非屬上市、上櫃或興櫃公司所取得的新發行股票,不必計入該企業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額課稅;個人以智慧財產權讓與非屬上市、上櫃或興櫃公司而取得的新發行股票,也不必計入個人當年度綜合所得額課稅。

此次修法,旨在將技術股東轉讓技術所得的課稅時間點,從取得股票延緩至轉讓的時間點,股票出售時才需繳稅(依證券交易所得課稅),降低創業風險。

此外,財政部也開放生技新藥公司高階專業人員及技術投資人員擁有技術股放棄緩課的自主權。一旦技術股東將技術股撥轉至其往來證券商保管劃撥帳戶後,不得再申請恢復緩課或變更放棄緩課時點;日後實際出售股票產生的獲益,將全數視為證券交易所得。

2. 《產創條例》大翻修,學研人員有望參與新創公司。

今年10月以來,《產業創新條例》進行大翻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公立學校及研究機構將可引進技術供新創科技企業應用,學研機構人員並可作價入股持有新創公司10%以上股權,並得擔任發起人、董事或科技諮詢委員,不受《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公務員服務法》不得經營商業及股本總額10%等現有法令的限制。

另外,為增加研發人員移轉投資作價入股誘因,科技部資助的研究計畫或研發計畫的專利權或專門技術也將鬆綁開放授權企業使用,技術作價入股適用緩課稅5年的規定, 

不過,由於《產創條例》修正草案的協商未完成簽字,年底會期結束前能否三讀通過,仍有變數。

3. 公司法新增「閉鎖性公司」專節,新創企業自治空間增大。

為了讓台灣的商業環境對新創產業更有利,同時鼓勵新創與中小型企業發展,立法院於今年6月15日三讀通過「公司法」修正案,於第五章「股份有限公司」增訂「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專節,引進英、美等國之閉鎖性公司制度,放寬籌資方式,使新創公司發行多樣性的特別股,對於公司留才及引才提供誘因,已於9月4日施行。

與其他公司型態相比,閉鎖性公司在治理上較為寬鬆,自治空間也比較大。另外,閉鎖性公司股東人數通常比較少且關係緊密,多半實際參與公司運作,條文明訂股東會可以視訊會議方式進行,這也是與其他型態的公司相當不同的地方。


生技新創螞蟻雄兵 攻掠生物經濟

這些新世代生技醫療的新創者,如安盟、億觀以及FITI入圍的團隊,較之上一代的創業家,也更勇於趁勢而起,並以小博大、或來勢洶洶地衝出體制藩籬。

這批創業新兵有別於網路創業族群,多半是出自學研單位實驗室團隊或40歲以下年輕醫師的初次創業家(first-time entrepreneur),擁有紮實的專業技術或臨床底子。

他們是一群螞蟻雄兵,積極透過政府及民間的創業計畫、比賽、加速器等育成單位展現自己,與網創族群爭搶風采,也逐漸嶄露頭角。

從美國跨海在台設立的橡子園創投台灣公司(Acorn Campus Ventures-Taiwan)合夥人瞿志豪指出,雖近年比賽稍顯氾濫,但競賽機制可讓實驗室技術和團隊浮出檯面,缺乏實務經驗的學生,也能藉此管道找到業師輔導。

這些次世代生技醫療新面孔,多半主攻醫療器材。有別於上個世代的血糖計、溫度計等已經進入價格競爭模式的me-too醫材,他們幾乎都專注在創新醫療器材研發,領域也遍及檢測儀器、植入物、手術醫材、牙科,而這些都是新一波生物經濟的版圖。

「他們是創新型生技醫療新創公司的第一波灘頭部隊。」瞿志豪比喻。

台灣深厚的IT根基,加上優秀的臨床人才,有望大大幫助這波以跨界整合為重點的醫材研發灘頭部隊。「且比起紅色供應鏈,MIT品牌素來擅長以合理價格做出高品質產品。」他觀察指出,台灣新創醫材未來有相當競爭優勢。

橋接生醫  新創跨領域人才培育

不過,大量螞蟻雄兵雖推出了生技醫藥新創團隊的崛起,也同時凸顯了生技醫藥新創在資金、國際連結、法規及商業發展規劃等層面的資源斷層問題。

於是,有組織便高舉大旗,投入人才育成及橋接經營。

 「這是一波培育未來生技醫療企業家的搖籃潮。」今年踏入生醫新創人才育成,創立H. Spectrum(下稱HS)的永齡健康基金會副董事長吳良襄很看好這一批螞蟻雄兵,「台灣的生技市場未來,要靠年輕人!」

吳良襄過去在亞培、美敦力等跨國藥廠及醫材公司工作多年,他觀察,台灣的確有新創醫材的DNA,但資源長期錯置,資本市場也對青年生醫創業並不友善,不僅好題目找不到有經驗的人才執行並開發,也少有長期專注輔導生醫創業的組織,「更重要的是,生技產業創業文化沒有火花,成功故事太少了。」

永齡因而創立HS,先從創業培訓課程計畫開始聚集互聯網+健康醫療的跨領域人才,目標在於完善整個生醫創業的生態系,使得新創公司或人才各個階段對外合作連結過程暢通。

「從0到1不能獨自埋頭苦幹,或走一步算一步。要像詹天佑造鐵路一樣,從山頭直接往下鑿幾個井,各往兩邊隧道鑿通,讓隧道更快連通完成。」吳良襄打趣比喻。 

他並指出,命名Spectrum(光譜),就是希望連結、累積研發、專利、行銷等在生醫產品光譜上的跨領域優秀人才,並橋接產學研,輔助新創團隊成為亮點,帶動生醫產業發展。

他對這些新世代創業家有所期待,所以著力於未來的生醫產業、新創生態圈的永續發展。「期待3年內能讓台灣生醫新創公司有成功的故事,讓優秀生醫人才留在台灣,或吸引海外華人帶國際資源回台。」他說。

自立新世代  生醫新創社群生態系

這批新世代新創人才也意識到生醫新創社群所有不足,於是自立自強、多方嘗試突破窠臼。

今年開始,有數個由年輕人自組成立的生技醫藥新創社群逐漸浮上檯面,並在舉辦活動、社群經營上,屢出奇招。

今年12月初,由來自台大、政大、藥廠、公關及生醫社群等成員組成的醫療器材催化器Medinno Catalyst,在台大醫學院舉辦了第一場沙龍演講,座無虛席。

Medinno團隊成員賴宗佑,同時也是今年FITI創業傑出獎「BrachyXpert」成員,他指出:「Medinno是年輕一代生醫創業家在創業過程中,因為體驗到生態系的種種不足,心有戚戚下而發起的。」

他們希望,Medinno可以達到激發醫材創新能量,並建構人才媒合網絡的願景,為台灣醫材新創生態的斷層搭橋。

對創業心有所往、但還在校園的學生,也自發組織了生醫創新創業社群。台大生技所博士班學生許凱迪,他於今年5月與同學、學長姐們創立「台大生技創業學生會」,已連續邀請基亞生技董事長張世忠、台宝生醫總經理陳位存、安盟生技營運長馬永霖及欣揚生醫副總裁羅敏菁等人演講,系列講座已辦了11場,也積極利用社群網站強力宣傳組織。

「辦講座不一定是鼓勵大家創業,而是出於教育目的,讓大家知道產業的遊戲規則。」許凱迪指出,生技相關科系學生往往對生技產業的運作模式知之甚少,更少人思考到創業,學校課程也不一定符合畢業後產業對人才的需求。

透過講座,學生可以認識到產業所需法規、整合開發等跨領域能力。在生技與法規、商業發展投資等跨領域類型的講座,也可以看到法律、企管系學生,甚至有他校學生參加,甚至吸引了一些生技公司透過學生會釋出攬才訊息。

「創新需要時間培養、澆灌,非一蹴可幾。」這群新世代的生醫新創螞蟻雄兵,或許還未有成功故事出現,也如同吳良襄所言,他們為了台灣生醫新創生態圈的未來,正一點一滴地努力耕耘生技新創這塊夢田。

因為這群新世代的生技新創者,他們不只要成為生技產業「大繁榮」時代的見證者,更要成為新一波生物經濟大年代的創見者!


首個聚焦生醫資源媒合的「志業」組織– H. Spectrum

永齡健康基金會挹注生醫研究多年,今年開始啟動青年培訓平台及創業社群H. Spectrum,目標支持專注在健康、醫療、生技、數位醫療等領域創業。

吳良襄強調,HS希望為台灣僵滯已久的台灣生醫新創生態系及人才找出路,讓新創火花擴大,創造勇於嘗試的創業文化,「讓年輕人知道,創業失敗不會粉身碎骨。」

第一屆人才培訓計畫6個月課程的主題為互聯網+健康醫療,報名人數已破百,超過一半為醫師。除了新創公司的基本功,也將延請ICT、文創領域專家與學員跨領域激盪想法,講師包含永齡內部高階主管及各領域業師。課程末尾安排Demo Day,邀請產業界、天使投資人及國際創投擔任評審。

Demo Day後,HS會密切追蹤團隊,適時輔導商業化,並將經營社群以持續運作及連結。第一屆計畫結束後,表現優異學員亦可申請HS營運、活動或投資部門明年暑期實習機會,HS也將協助創業團隊進行產品開發或策略佈局,及媒合產業界相關企業或創投資金。

HS團隊成員李明翰指出,HS目前正規劃為生醫新創團隊加強國際連結,有望於美國聖地牙哥與當地生醫新創業者合作建立新創聚落。

吳良襄也期許, HS未來可以從「志」業變「事」業,透過輔導回饋機制永續經營,「幫助好人才找到好題目、好資金,避免無謂的創新。」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