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約 2 億的展銷花費,我們看見了什麼!?

台灣生技產品力 2015 BIO Taiwan亮現實力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15-08-13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開版圖

2015年「台灣生技月」於7月22起至26日已閉幕,總計610家廠商參展、使用1,350個攤位,規模創歷年新高。

根據本刊動員實地訪查,在這場4天的展銷,整體總計花費約2億新台幣。產官學卯足行銷力量展現單位形象、產品或技術,我們看見了什麼?

本刊特別深入蒐羅各廠商核心產品,繪製目前台灣生技產業的產品地圖,台灣生技「產品力」後勁可期,亦從中預見一波新的IPO 潮很快來臨!

2015 BIO Taiwan沒有出現往年股市蜜月行情,廠商在股市低迷中努力逆風向前,產業又需要什麼樣的轉型質變?我們亦特別收錄生技月各場論壇聽聽國、內外專家如何為台灣把脈!

企劃:林嘉慶  

採訪/攝影:環球生技月刊全體刊編採中心及行銷部。

撰文:王柏豪    


台灣生技產業年度盛會「2015 Taiwan Bio-台灣生技月」於7月22日開幕並於26日結束系列活動。今年生技月以「精準醫療」為題,持續採「五合一」,結合「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ioBusiness Asia Conference)」方式進行。總計610 家廠商參展、使用1,350 個攤位、近20場涵蓋兩岸合作、資本運作、技術發表及智財權的論壇交叉進行,以及350場商機媒合,吸引進出參觀人次約10萬人次,超越去年紀錄。

2003年起,自展昭國際正式將台灣生技產業獨立舉辦「台灣生物科技大展」以來,迄今,台灣生技展規模可謂年年擴增。

不同於日本、中國及韓國等亞洲其他國家的生技展,多元、融合的生技產業特色也充分表現在台灣生技展上,展出領域涵蓋保健食品、醫美、醫材與儀器設備。台灣生技展已經不僅是產業間B2B的交流平台,也成為一般民眾接觸、了解甚至消費生技產品的熱鬧盛會。

主流生技醫藥類廠商 僅佔約10-12%左右

綜觀近年台灣生技展,大會將展場主要區分9大類。今年各類領域參展單位數量,又分別為醫藥&醫療區27家、生技服務區30家、國外區36家、政府學研區138 家、創新育成區62家、製藥設備&儀器區92家、食品生技保健區107家、美容醫學保養區88家、保健器材區15家,扣除少數幾家公司分區重複設攤,總計有610家單位、公司參展。

從參展單位數量可明顯看出,產業界以食品生技保健、美容醫學居最大比例(這還不含創新育成區內,多數比例也是食品保健類企業);其次是製藥&儀器設備。

真正居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主流、每年亦最受關切的醫藥&醫療類參展廠商是最少的,僅佔約5%;即使加上約30 ∼ 40家散居於生技服務區或政府學研區內的生技企業,也僅佔總參展廠商的10∼12%左右。

台灣工業銀行證券資深產業分析師廖昌亮觀察,今年參展的新藥公司,與去年相同者,包括:①新成分新藥:藥華藥(6446)、浩鼎(4174)、F*太景(4157)、國鼎(4132)、基亞(3176) 與寶齡(1760);②符合美國505(b)(2)新藥:杏國(4192)、因華(4172)、智擎(4162)、台微體(4152)與友華(4120);③植物新藥:合一(4743)、彥臣(4732) 與中天(4128),以及發展生物相似藥領域的永昕(4726)。

不過,今年中裕(4147)與神隆(1789)及近年來甚少參展的東洋集團(4105)及晟德集團(4123)等重量級廠商都缺席。

今年以生技集團呈現整體企業形象參展的,則有中天生技集團、友華生技醫藥集團、美吾華集團、基亞生技集團以及近年崛起的萊特生醫集團等。

然而,每年亦有新血加入會展,為產業創新注入一股新的動能。今年許多委託研究機構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 首度加入參展行列,包括:丘以思、進階與明生。再者,許多新興企業及計畫IPO的公司開始加入並擴大展出,包括:宣捷、賽亞、匯特、萊特、景凱、源一、圓祥、中美冠科與啟哲等。


投資人更專業理性

廖昌亮分析,今年展場的人氣與熱度,尤其是新藥公司,似乎不如去年熱絡,去年參觀詢問度極高,攤位門庭若市。然而,今年參觀的人數較少,主要與一般投資人熱情消退有關。但今年參觀者反倒較為專業與理性,他推測,新藥相關個股受重視的程度,與其股價表現應有很大關聯,這可由過去一年新藥股價低迷,可略窺一二。


美容醫學搶人氣 保健食品續增長

每年炒熱展場氣氛、吸引人氣及搶足媒體鏡頭的,往往還是食品生技保健區與美容醫學保養區,兩者加總約占展場面積三分之一以上。

其中食品生技保健區,又以保健食品原料供應商及部分代工製造服務商為主,包括台灣最大發酵保健食品原料廠金潁;國內第一大保健食品及化妝品質量檢驗服務公司麥德凱;已跨入新藥開發的知名自有品牌牛樟芝廠商台灣利得,也開始提供製造服務;還有老牌食品原料貿易供應商,如振芳、利統、登盛、統園、生資、宸品、德康、康普森等。

值得留意的是,近幾年,中小型保健原料供應整體解決方案之新創企業頗為興盛,包括這次展出的創百、那米亞及活躍份子生技,連瑞士DKSH Group大廠也於去年底將台灣業務獨立成為子公司-大昌華嘉。

麥德凱總經理洪志駿指出,「這兩年來,國內外保健食品送檢驗的客戶持續成長,加上食品原料藥廠商創業潮現象,可以窺看台灣食品生技的發展力道不容小覷!」

醫學美容區部分,經濟部工業局為推動台灣化粧保養品產業的發展,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推動妝點美麗新時尚計畫」、推動業者「自願性化妝品GMP驗證」已顯見成效。今年經濟部工業局籌辦「臺灣化粧保養品GMP-MIT專業館」,邀集台灣GMP化妝品認證會員聯展,包括孟鄉、莉思加、柏諦、永合、興展、良冠、拜寧與安芳。

第一次參展的柏諦企業,是少數美容業廠商中推出以男性為主的保養產品,公司表示,因為GMP形象,大大增加代工及外銷的機會。

此外,中華民國全國中小企業總會,今年亦結合中小企業處主辦的「創業圓夢計畫」,首度於生技月進行11家廠商聯展,包括十藝、原創、綠金王、賦活、拓華、美溪等。

近幾年來,台灣面膜產業異軍突起,也創下許多成功行銷國際的案例,包括從香港紅回台灣的Maskingdom、加入文創風格的十藝、風靡中國的寵愛之名,以及在法國創下市占率第一名的TT面膜等。展覽期間,各廠商面膜促銷也滿天飛舞。

儀器設備商最大贏家 國外區形同虛設

今年設備與儀器區參展廠商高達92家公司,數量僅次美容醫學和生技保健食品,幾乎各相關儀器設備主要的代表性廠商都參與,陣容稱得上是整個生技展參展廠商最完整的次領域。

只是由於儀器設備商業模式為B2B,除研發專業或採購人員外,一般駐足該展區的民眾和與會者並不多,也形成展區面積雖大,相較於醫學美容區的人聲鼎沸,儀器設備區顯得特別冷清。

但台灣生物技術相關儀器設備產業,可以說臥虎藏龍。如國內食品包裝機械先驅的忠山精機;全球實驗室真空過濾設備領導品牌的洛科公司;醫療衛生級管配件和閥類設備的強淞企業,銷售已行遍國際;專精於溫濕度環境設備製造廠的巨孚儀器工業等;主營製藥生產線設備的皇將科技等。

在這20年來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歷程的起伏中,這些提供各類發展工具的儀器設備廠商,許多已經從生技產業挖了幾桶金。只是,這些企業多發展歷史悠久,也不以資本運作,因此鎂光燈鮮少留意這群沉默的最大贏家。

至於報名參展的36家國外廠商,主要集中在最角落的「生技商機交流專區」,比起去年設立的中國和日本專區,不僅規模縮小,且廠商多以海報呈現,專區空蕩乏人問津,形式意義重於實質意義,也形同虛設。有些國外參展廠商,其攤位分佈在不同區域,參展廠商的素質與內容不如預期,亦可謂雷聲大雨點小。


需要更精準的客群、參觀者

不少廠商抱怨生技展與化妝品展共同舉辦,將失去焦點與商業媒合機會。

基龍米克斯董事長游卓遠指出,開放一般民眾進場易模糊商業媒合的焦點,整場生技展幾乎淪為展售會,真正高端技術的廠商展出效益不高。若是希望以商機媒合、產業交流為主要重心,可能需要選擇更精準的客群、參觀者。

因此,他建議,參觀者若多為一般民眾,大會或政府聯合展區負責人則應多利用舞台、共同空間增加衛教講座的場次,透過宣導讓一般民眾更了解台灣生技發展現況與各項高端技術。

華聯行銷企劃處處長吳孟樵則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廣納各路好漢的展出模式,正式拉近民眾與生技產業的好機會,用消費者聽得懂的語言與他們溝通,讓「生技」不再高不可攀,看著每年民眾對生技產業的了解漸深,我認為這就是生技展的目的。


預見新一波IPO潮 3年內不少於18家

最後經本刊彙整各廠商發展與計畫中資料,也發現計畫3年內興櫃IPO的廠商將不少於18家(見表一),未來新一波IPO潮很快將暗潮洶湧…。

從表中可以得見,這些廠商亦多數為生物技術或醫藥開發公司。廖昌亮分析,「綜觀過去一年,雖歷經基亞事件的洗禮,但投資人也因此變得更加謹慎與專業。觀察美國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分析其成份股之表現,新藥仍是焦點所在,因其仍為技術與產品創新的大本營。台灣新醫藥類股也仍將是目前生技股的發展主軸。」

「未來對於生技產業需求仍非常強勁,雖少數公司的發展或有挫折,但產業絕非泡沫化,僅是多頭漲多修正,故台灣生技股未來仍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他說。

計畫IPO的廠商,也都因產品或營運有相當進展,於是無畏股市低迷,仍勇往IPO之路邁進。

包括開發出奈米金藥物傳輸技術平台Vaucarrin的華上生醫,總經理陳嘉南表示,在展會期間,華上透過藥技中心舉辦的跨國藥廠媒合會,和2家海外公司簽訂保密協定(CDA),他樂觀預估展會結束後,將會與4家國際公司進一步洽談合作。

景凱旗下老藥新用的JKB-122適應症為因C型或B型肝炎病毒感染、或脂肪性肝病而引起的肝發炎、肝纖維化、肝硬化和克隆氏症,今年已進入二期臨床收案,預計明年春天會收案完成。董事長吳森洲指出,市面上尚無肝纖維化逆轉藥物,JKB-122的市場可期。台灣生技展期間,也吸引許多創投探詢。

順利增資完成的賽亞基因,除併購台灣檢驗所外,與中國各省的第三檢驗單位行銷合作已經陸續開啟,此次賽亞自分子檢測展區獨立出來,搭上大會主題「精準醫學」,讓大眾再次看見賽亞。

其他與精準醫學相關的廠商,如華聯生技將啟動與上海、北京、香港等地的三級醫院臨床合作計畫,年底前將陸續上線,估計於中國市場的檢測服務將會成長逾兩倍。

由李鍾熙主導成立的奎克生技,自行開發的PanelChip晶片對血液中的micro RNA進行qPCR檢測,一個晶片可同時檢測該病人多種癌症相關訊息。並已和多家教學醫院合作,預計3年內可完成臨床測試,其靈敏度、精確度及方便性都勝過傳統的DNA晶片(Hybridization Microarray)。

亞比多生技將研發的專利菌種Lycogen,拓展用於攝護腺肥大的藥品開發。生技展期間,已有不少創投如台灣工銀、富邦金控與其接觸。


國際招商要提早  增設醫療器材專區

廖昌亮建議,儀器設備公司之商業模式偏向開發目標客戶,並親自到公司進行簡報與介紹。因此,未來或可減少此展區的廠商,將展場空間改邀台灣日益興起的高階醫療器材廠商參與,或設立醫療器材專區。

期待未來主辦單位可提早招商,邀請中、日、韓與東協國家等具知名度或潛力之生技公司到台灣參展,甚至可依國家別設立主題展覽專區,使台灣生技展的層次可提升至真正亞洲區等級。此一良性循環下,未來將吸引更多優質廠商加入參展行列,進而吸引更多國際的生技公司或投資機構來台尋求合作。


台灣「產品力」國際競爭仍不足

過去任職美國FDA 法規審查,現往來兩岸擔任生技產業製程法規顧問的Alan Liss 博士,今年從21日鑽石生技舉辦的「亞太投資論壇」開始,全程參與台灣生技月,「這種混搭(mixture)的熱鬧,在其他國家生技展是少見的。」他認為,地狹人稠的台灣,生技展覽融合多元的次領域產業或能型塑自己的差異特色。

不過,幾乎天天到展會的Alan Liss,深入觀察台灣生技製藥發展,他指出,「相較於中國,台灣人才、環境、文化讓創新動能俱足,於亞洲區實有相當的競爭力,但需要積極接軌國際最尖端的創新技術。」

但Alan Liss同時認為,台灣的創新還是 仿創(generic)居多,包括多家知名生技和製藥公司普遍研發成果的「產品力」(product strength), 放諸國際競爭仍嫌不足。

 他亦直言,他聽聞美國製藥業有不少知名和成功的台灣人士,但他們如果只是帶著財富回台灣複製美國的成功經驗,而不是帶領台灣投入真正的創新,台灣生技仍將只是me-too 和跟隨者,「特別面臨中國大量海歸派返國以及其他亞洲的極力追趕,台灣將會遇到更多挑戰和困難。」。


10家跨國藥廠的聯合商談媒合會

儘管今年生技月展會總計進行350場企業媒合,但在許多廠商眼中,最國際化及最高規格的媒合會,當屬由藥技中心和InVentiv Health 合作舉辦的跨國製藥廠商談媒合會。

藥技中心於7月24日假君品酒店舉辦「全球藥品市場合作策略」暨商談媒合會邀請Sanofi 、AbbVie、AstraZeneca、Bayer、Johnson & Johnson、Lilly Asia Ventures、Merck、Merck Serono、Pfizer等總計10家跨國製藥公司,與國內業者進行交流。

除了解台灣新藥審查程序,並和台灣藥廠共同探討合作的利基點與合作策略,共吸引106位生技製藥業者參加。 

媒合會則由經濟部工業局計畫委託藥技中心辦理,以國內正進行新產品品項開發之廠商與上述跨國公司進行面對面商談,今年共計12家廠商。也成功促成多家廠商與國際藥廠簽訂保密協定(CDA),以進一步商談。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