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還是「十國」 人才、法規問題重重

「南向政策」新機遇!產業停、看、聽

撰文記者 吳靜芳
日期2016-09-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開版圖

東南亞國家崛起,也被期待成為下個生技醫藥的新興市場,愈來愈多公司希望搶進東南亞國協(ASEAN)競逐這塊大餅,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也在8月中通過政策綱領。為順應南向話題,產業界各公協會積極熱議南進策略,但人才不足、法規障礙及資源整合等問題仍亟待解套。

文、圖/吳靜芳、蔡立勳


東協已是全球第七大、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在經濟蓬勃發展的加持下,醫療支出顯著增加,整體醫藥市場近200億美元,平均成長率為10%。其本地廠商多生產基礎學名藥,是原料藥、高端藥品及高階醫材搶進的機會。

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才於8月中通過政策綱領,台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以及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隨即分別於8月23日至25日舉行與新南向政策相關的會議,迫不及待建立政府與產業界直接的對話平台,同時匯集國內製藥、醫材業者的想法與問題,希望為產業的南進之路順利開道。

東協崛起 台灣內需延伸?

根據調研機構ACNielsen統計,2014年,全球消費信心前五名的國家分別為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總統府副秘書長曾厚仁,受總統蔡英文指派參加台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南向座談會時表示,「政府已將南向列入重要政策,希望能收集廠商意見與問題,協助藥廠打破過去單打獨鬥現象,南進東協十國打出一片天地。」

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表示,東協許多城市的發展現況、居民消費力與台北相比,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國人不應再以落後、髒亂的傳統

印象看待東協國家。黃志芳指出,中國、印度雖然是目前東南亞製藥產業的領頭羊,生產的藥品品質卻差強人意,「我們在製藥品質、生產規格以及創新研發技巧有優勢,政府的責任,就是要把優勢轉換成前進東協市場的動力。」他同時強調,此次推動新南向政策,是將東協市場視為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與過去台商以投資、代工為主相當不同。

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諮議邱仕敏則指出,全球經濟風向轉變,雖然東協的總人口數僅有中國的一半,但其主要經濟體於2013年吸引區域外各國的直接投資總額達1,006億美元,更是首次超越中國。

「眼前看東南亞,之後要看印度。」他進一步表示,此次新南向政策除了瞄準東協10國作為重點市場,位處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以及不丹等6國也是目標,其中印度的發展潛力備受國際矚目。他強調,新南向政策鎖定的16個國家,雖然市場潛力高,但差異也大。未來將針對不同產業、市場培育合適人才。政府也將協助業者排除在國外遭遇的法規競合等障礙。


黃志芳表示,新南向政策是將東協市場視為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


中國醫材品質愈見改善,成為台廠南向拓展的勁敵。

市場成長快 但保護主義強

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王玉杯以南韓為例,十餘年前,政府即已策略性地帶領製藥產業赴東南亞、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開疆拓土。比如在印尼興建學校、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