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台灣學名藥二次躍進中國機遇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17-01-23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開版圖

2015 年中以來,中國積極實施一系列藥制改革,致使目前中國高達750 億美元的學名藥市場競爭如同真空狀態,迫使國際藥廠必須調整策略,並重新聚焦中國市場,也同時為台灣藥廠開啟新一波的中國機會,但若台灣藥廠在2017 年無法取得實質的進展,例如策略合作、藥品註冊等,則可能錯失進軍全球第二大學名藥市場的機會。

文/劉鈺鋒、王柏豪


目前,多數台灣學名藥廠仍未積極拓展中國市場,儘管台灣藥廠早在1990 年代就以各種方式進軍中國市場,但過去20 年來,僅有少數企業成功拓展版圖。

受限於中國在「臨床試驗」及「上市審查」政策法規上的不確定性,大多台灣藥廠無法承受「一再拖延」的上市批准,加上中國式「潛規則」的事件層出不窮,導致台灣藥廠多無法如期進軍中國藥品市場。( 參見本刊2016 年3 月封面報導「紅潮難渡」)

根據經濟部所發布「2016 年生技產業白皮書」所整理的學名藥代表藥廠,可發現台灣特殊學名藥廠雖擁有多項已取得,或是正在申請歐、美上市核准的藥項,但實際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或是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的數量並不多。

其中,僅有美時、友霖旗下部分藥項已與中國企業建立生產、銷售的合作;法德藥除與中國當地臨床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因於廣東佛山擁有生產基地,被認為是跨國學名藥廠進入中國市場的策略夥伴;漢達擁有大股東上海復星醫藥集團的支持;安成藥業於2015 年6 月轉投資海南華益泰康藥業,但一年餘後,已於2016 年11 月30 日公告以總交易價款2.05 億人民幣處分出售該轉投資之全數股權,預估處分利益約為人民幣8 千萬。

如今,中國大刀闊斧進行一系列藥制改革,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 南方醫藥研究所副所長陶劍虹觀察指出,「中國學名藥產業面臨重新洗牌劇變,目前高達750 億美金的學名藥市場競爭將形同真空狀態,但另一方面,也再次開啟了學名藥中國市場的新機會。」

估計各項學名藥市場僅有3 ∼5 年的進入期限,而重磅型學名藥市場則可能僅有3 ∼ 4 年的期間。這也意味著,若台灣藥廠在2017 年無法取得實質的進展,例如策略合作、藥品註冊等,則可能錯失進軍全球第二大學名藥市場的機會。因此,如何在2017 年取得中國市場先行優勢,將是台灣藥廠進軍國際市場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陶劍虹認為中國高達750億美金的學名藥市場將重新洗牌。(圖/鄔麗.巴旺)

5 大外商學名藥廠 轉型聚焦利潤產品

2015 年前,中國學名藥審批制度仍不成熟,市場上充斥不具療效、甚至不安全的學名藥,導致藥效標示相近的學名藥容易互相價格競爭,加上中國當地臨床試驗水準及相對應的基礎設備仍不成熟,國際藥廠多以「進口」方式進軍中國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