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才計畫、STB、SPARK Tiawan、FITI

盤點台灣生技創新創業搖籃

撰文記者 吳靜芳
日期2014-12-1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替代圖

台灣的新創團隊,不少本身就有優異技術,需要的是商品化協助、天使創投資源媒合、 創業經驗的傳承等等。STB、SPARK Tiawan、FITI、這些創新創業社群所扮演的多元 輔助角色,為台灣的新創氛圍,增添了不少薪火。

文/吳靜芳 圖/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提供


「台灣- 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hip Program, 下稱STB 計畫) 從 2008年啟動至今執行6 年,送出35 名學員到史丹福大學Bio Design 課程受訓,已催生出9 家新創公司( 見下表),總資本額超過3 億6 千萬新台幣。

醫材產業的RCA 計畫

專攻創新負壓睡眠醫材的萊鎂醫材執行長陳仲竹,參加STB 第一屆,經過BioDesign 的洗禮,才下定決心將負壓技術技轉出工研院,全心創業。

如今萊鎂資本額超過1 億4 千萬新台幣,挾專利負壓創新技術,突圍多生產陽壓睡眠呼吸治療器的國際大廠。產品明年就要在歐發表。參加STB 計畫的前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急診室主任蔡昆熹,與任職於工研院量測中心的醫療器材驗證工程師陳錦豐合作,去年及今年相繼成立創心醫電與信益普生科。

創心醫電主攻心臟監控醫材,而信益普生科則著眼台灣尚缺乏的驗證服務區塊,聚集台灣審查人才以及各科醫師組成的顧問團,提供醫材廠商從不同國家的法規路徑分析、安全性評估、資料送審及上市後服務等。

蔡昆熹觀察,台灣醫材新創企業正在醞釀,未來驗證服務商機前景十分可期。信益普生科因應醫材新創技術及公司的漸起,也代表尚不完善的醫材產業鏈,透過這批創新醫材新面孔的出現,將慢慢填補缺口,邁向茁壯。

交大天使俱樂部執行長郭加泳形容,STB 為「未來醫材產業的RCA計畫」,這批生力軍漸漸構築未來醫材產業的樣貌,就如同當年RCA 技轉計畫培養出台灣半導體榮景。蔡昆熹更樂觀看待,「以台灣的研發能力,一定有資格跟韓國、以色列,甚至美國矽谷對打。」

當年一手催生STB 計畫的國家實驗研究院資深顧問楊啟航說,「在台灣,醫生知道問題在哪裡,但不知如何解決;工程師知道如何解決,但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楊啟航認為,醫材產業會是明日之星,但若等到電子業薄暮時才開始培養醫材人才,「那就來不及了!」

「這些送出去的30 多人, 我們都告訴他們:『你們是要開公司的!』」楊啟航說,除了政府送去的法規觀摩人員,大多數人都有創業決心。他認為,這些STB 培育的醫材產業新血,至少會催生十餘家公司。

STB 計畫每半年一梯次,學員因在美國的情誼培養出革命情感,也組成了「MEDX」聚會,成為一股新興社群力量,正凝聚台灣年輕的創新醫材能量。

SPARK Taiwan點燃生醫轉譯橋接

除了STB 計畫,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 去年鑒於整合加值台灣學術研發,及培育產業需求導向人才的長年缺口,也師法史丹福轉譯醫學橋接計畫SPARK,與國研院合作啟動「SPARK Taiwan」,以培訓大學(anchor university) 為中心,導入技術開發教練及專責管理團隊。

SPARK 起源於1990 年代,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Daria Mochly-Rosen 發現自己的研究卡在技轉辦公室踏不出校門,在親自走出校園創立KAI Pharmaceuticals 後,認知到產學之間的巨大鴻溝,因而回校發起SPARK,希望加強學生轉譯能力,縮短產學差距,加速技術商品化。

史丹福大學在2000 年左右的生醫產學轉譯落差問題,直到今天,還嚴重地存在台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