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蜜蜂消失危機

宜蘭大學成功開發防治蜂蟹蟎天然資材

撰文記者 李虎門
日期2017-09-21
陳裕文表示,新型草酸和百里酚製劑若成功上市,將是臺灣首個防治蜂蟹蟎的友善環境資材。

蜂蟹蟎是蜜蜂的殺手,蜂群若未能施以有效的防治,將導致蜜蜂滅亡。目前政府針對蜂蟹蟎防治,僅核准使用福化利(fluvalinate)化學藥劑。宜蘭大學蜜蜂與產品研發中心主任陳裕文耗時5年,開發出防治蜂蟹蟎資材,其天然素材可減少藥劑在蜂群及蜂產品的風險,極具商品利用價值,也符合安全農業的概念。

撰文、攝影/李虎門


「小蜜蜂,嗡嗡嗡。飛到西,飛到東……」這首耳熟能詳的童謠,唱出鄉間蜜蜂飛舞的盛況。但曾幾何時,熟悉的嗡鳴聲已不在耳邊環繞。

蜜蜂消失,似乎對生活在都市的人們較無感受。然而,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類活不過4年。」

蜜蜂不見了,觀察家中架棚上的絲瓜,雖可看見黃花遍佈,卻尋覓不到果實的蹤影,因為全球約有1/3的農業生產需仰賴蜜蜂授粉。

2006年,美國及法國更因為大量蜂群消失,讓需要授粉的農作物陷入危機,影響糧食的產量;在臺灣,一年需要授粉的農作物產值就高達500億新臺幣。

宜蘭大學蜜蜂與產品研發中心主任陳裕文說,臺灣有很多蜂農反應,蜂群越來越難養殖,冬天時,更會集體滅亡,或是消失。

目前國際上,針對蜂群集體消失的現象,將之命名為「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其成因包含了殺蟲劑、電磁波輻射、全球暖化及疾病等。

其中,臺灣蜂群最常消失的原因,在於一種體型圓寬、形狀似蟹而得名的「蜂蟹蟎」(Varroa destructor)。


全球約有1/3的農業生產需仰賴蜜蜂授粉。

蜜蜂殺手–蜂蟹蟎

蜂蟹蟎為一種蜜蜂體外寄生蟎,以吸食蜜蜂體液維生,其生活涵蓋蜜蜂的幼蟲、蛹及成蟲等時期,通常被寄生的蜜蜂幼蟲和蛹會有發育不全的現象,甚至無法羽化即死亡。

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的陳裕文補充,被蜂蟹蟎寄生的工蜂,其蜂體衰弱或肢體不全,無法擔任工蜂的職務,因而被蜂群驅逐,乃至飢餓而死。

此外,多項研究報告指出,蜂蟹蟎是許多蜜蜂病毒的傳媒,例如:蜜蜂急性麻痺病毒(Acute Paralysis Virus)、喀什米爾蜜蜂病毒(Kashmir Bee Virus)、蜜蜂畸翅病毒(Deformed Bee Virus)、蜜蜂雲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