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基金連年短缺

國衛院疫苗中心盼產官學接棒不斷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19-11-11
國衛院疫苗研發中心成立於 2003 年 6 月,致力於開發新型疫苗及免疫治療藥物,以期能供應國內甚至於亞洲地區的健康照護需求。( 圖 / 本刊資料中心 )

臺灣疫苗公衛政策已被各生醫先進國狠狠拋在腦後,連原本研發進度領先中國的腸病毒71型,如今也嚴重落後上市。疫苗基金連年短缺、國內研發能量凝聚緩慢,做為我國疫苗研發的前端推手,國衛院盼產官學接棒不斷,為我國有意發展疫苗生技公司提供有力的技轉能量。


以疫苗預防接種的方式對抗傳染病,一直都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大力提倡,公認花費最低、效益最大的公共衛生措施。

臺灣從1997年行政院通過「人用疫苗自製及研發推動計畫」、2010年設立「疫苗基金」至今,政府在公衛政策的制定上不遺餘力;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疫苗研發中心自2003年成立迄今16年,一直肩負著國內疫苗學術研究的重責大任。

然而,面臨疫苗基金連年短缺、國內研發能量凝聚緩慢等問題,臺灣的自製疫苗是否有機會突破重圍?

臺灣曾是疫苗施打政策領先國

臺灣疫苗政策的發展,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末的日治時期。1905年,成立於屏東的「阿猴血清作業所」,是臺灣第一座血清製造機構;從1906年起,由於日本政府積極推動臺灣新生兒全面接種牛痘,天花疫情因此在國內得到很好的控制。

1909年,臺灣總督府研究所的成立,為臺灣疫苗公衛與研發機構奠定了基礎,之後由臺灣總督府研究所改制的「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也於1922年開始製造並販賣流感肺炎菌混合疫苗、天花痘苗、麻疹疫苗。

日治時期結束、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當局也在日本所打下的公衛基礎上陸續建立中央公共衛生單位,逐步架構起國民公費疫苗預防接種的規劃,包括現今我們所熟知的新生兒、兒童預防接種計畫等。

此後臺灣在預防接種政策上,也曾有段領先全球的風光時刻:1984年時,我們是全世界第一個對新生兒注射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從而使B肝病毒帶原率及肝癌發生率大幅下降。

然而在研發面上,由於早期國內生醫科技發展較為緩慢,疫苗的供應仍多仰賴國外,自製疫苗尚未成為政府力推的產業重點。

1997年推「人用疫苗自製及研發推動計畫」

疾病管制局正式成立

蘇益仁表示,多數疫苗的獲利遠比不上藥物;對於藥物,病人會持續使用、甚至慢性病可能需要一輩子用藥,但疫苗可能只要打過一劑就可以長期,甚至終生免疫,加上疫苗廠的興建與維護,都需耗費大筆資金,因此這也是疫苗公司的一大挑戰。

不過,行政院鑒於腸病毒71型、登革熱等疾病大流行,已嚴重威脅到國人的健康安全,1997年行政院通過了「人用疫苗自製及研發推動計畫」,象徵著臺灣決心研發自製疫苗的重要里程碑。

兩年後,衛生署的預防醫學研究所、防疫處與檢疫總所合併為疾病管制局,計畫也正式由疾管局接手。

2003年6月,國家衛生研究院(以下簡稱國衛院)承接該計畫,並在竹南院區內設立了疫苗研發中心。

該疫苗廠建坪4,000多坪,工廠內的概念設計與細部規劃,都是依據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 cGMP與臺灣藥政法規建立,至今仍然是國內主要的疫苗研發及試量產單位。

腸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