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技是台灣未來 可拚搏的戰場

撰文記者 陳欣儀
日期2017-05-18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王慧菁認為,發展農業生技,是台灣未來的優勢。

2016年吳健雄傑出女科學家新秀獎得主,清大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副教授王慧菁,期望透過研究B肝病毒表面抗原蛋白,找出B肝病毒表面抗原抑制劑,以根治B肝病毒。雖然專攻藥物研究,但她認為,發展農業生技,是台灣未來的優勢。

整理、圖/陳欣儀


隨科學研究的進步,其實實驗技術已經差不多,就是好跟更好的問題。在生醫領域中,「細胞療法」將會是關鍵,而神經認知藥物,也是不容忽視的領域。

客觀地分析,台灣要出現一個規模夠大、可以誇耀的國際藥廠,其實積蓄不大,即使政府砸再多錢也輸一個Merk或Pfizer。

台灣島這麼小,將來國際生技醫藥市場一定是大者恆大,小的會被吃掉,台灣就算能急起直追,但想迎頭趕上的機率很低,因為也追不上。

所以遠見很重要,哪個領域能跟隨這些趨勢 ? 經過8年的深入研究與開發後,具市場開發潛力,至2025年時足以成為產品甚至產業。

以槓桿倍數而論,倍數最高的應該是「農業生技」。

不僅台灣,甚至是全球,現階段的農業生物技術尚未成熟,因此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農業生技發展台灣優勢

國際上那些已蓬勃發展的技術,或已處於搶奪突破先機的研究或技術,台灣要想一同加入、角逐,起步已太晚。

應該要看大家追求的目標之外或周圍,還有什麼沒有注意到、未被發掘的,並且對於台灣有優勢的。

以檢測試劑發展為例,目前醫學領域中仍以癌症檢測為大宗,其中以液態切片為新興,但其實農業畜牧業,如蝦子的白點病,致病原白點病毒即是禍首,瓜類有果斑病,蘭花亦有病毒感染等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