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神器」還是「科技禁藥」?

穿戴式裝置奧運場外引風爆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6-09-15
奧運賽場上有許多運動員透過科技協助突破人體的極限。

里約奧運剛落幕,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除了賽場上的激烈賽事,今年熱議話題之一的穿戴式裝置各類產品,也於奧運場上大顯身手。科技提昇選手訓練效率,力爭0.01秒之差的勝負,卻也引起各界質疑破壞競賽公平性,這些「訓練神器」是否可能成為「科技禁藥」,已成另一場舉世爭辯的運動賽事。

文/蔡立勳


「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即使從未關注今年的里約奧運,但你可能聽過這句話。

代表中國參加女子游泳100公尺仰式項目且奪銅,傅園慧於賽後受訪所說的這句話,意外讓她成為里約奧運的鎂光燈焦點之一。

大爆冷門的史庫林(Joseph Schooling),在男子游泳100公尺蝶式項目中,打敗從小到大的偶像––被稱為「飛魚」的美國選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為新加坡奪下首面金牌。

現年54歲的阿根廷帆船選手朗吉(Santiago Lange)於去年罹患肺癌,開刀移除左肺後仍出賽,在混合Nacra17型多體船項目拿到生涯中的奧運首金,且成為此次年紀最大的奪牌選手。

奧運場內,全球運動名將大展身手、穿金戴銀;場外,另一場結合科技的角力戰也正如火如荼開打,看看選手訓練、出賽時的配備,四年一度的奧運,儼然也成為穿戴式裝置的競技場。

泳衣應用仿生學 鯊魚衣竄紅卻遭禁

2000年,雪梨奧運泳池畔,亦有「飛魚」稱號的澳洲游泳選手索普(Ian Thorpe),身著運動用品品牌Speedo開發的「Fastskin」泳衣出賽,最終摘下3面金牌以及2面銀牌,讓這套泳衣漸受矚目。

「Fastskin」以模仿鯊魚皮為設計概念,因此又被稱為「鯊魚衣」,至今已推出第四代產品,主要材料為超輕質纖維「LZR Pulse」,此種纖維每公尺的重量僅有104公克,具有吸水量少、速乾、貼合性強等特點,能有效降低水中阻力、減少選手氧氣消耗。

鯊魚衣充分應用仿生學原理,捨棄傳統的針線縫合方式,以人類肌腱作為泳衣接縫處的設計靈感,塗上黏合劑後,利用超音波加固,使泳衣表面光滑、平整。

選手穿著鯊魚衣時,必須選擇比平時小兩號的尺寸,才能充分發揮其伸縮特性,並在體外形成壓縮層,最大限度減少肌肉以及皮膚的震動,幫助選手在水中長時間保持最佳姿勢,對於0.01秒之差就能決定勝負的游泳競賽而言,是一大助力。

鯊魚衣到底有多神?

2008年,不僅菲爾普斯因穿著鯊魚衣參加北京奧運而一口氣拿下8面金牌,游泳項目寫下的25項新世界紀錄,其中23項的締造者也穿著鯊魚衣出賽。

然而,鯊魚衣招致許多專家批評、質疑,認為其違背運動競賽不應借助外力的本質,國際游泳聯合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Natation, FINA)終於2009年7月宣布,禁止游泳選手穿著非天然紡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