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品牌、資通訊基礎、醫學資料庫

「新長生不老術」台灣有優勢 ?

撰文記者 楊傑名
日期2017-03-17
衛福部技監許明暉表示,一項遠距健康服務的成敗,取決於是否能讓使用者感到有價值。

一項遠距健康服務的成敗,取決於是否能讓使用者感到有價值,只有創造出對使用者的價值,才有可能變成一種可獲利的商業模式。國際醫療品牌、資通訊產業基礎、加上健保資料庫,新長生不老術帶來的發展機遇,台灣或能大有可為。

文、圖/楊傑名


現代版「新長生不老術」,本刊主要從預防醫學和監管介入立場著眼,廣義而言不外乎三大類別:自我健康管理、遠距照護和居家照護等健康監管產業。

一直以來,這三者的界限其實並不是那麼明確,且在資訊架構上並無太大差異,而是因提供服務的類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商業模式。

自我健康管理,簡單地說是由業者提供一個良好的資通訊平台,讓使用者可以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做紀錄;遠距照護則是健康管理,再加上互動的概念,當使用者在健康管理上有任何問題或出了狀況,透過資通訊平台,就會有專業的護理人員、醫師或團隊提供諮詢,以及醫療資源整合。

遠距醫療,就必須是由醫生來執行,利用資通訊平台來服務遠端的患者,節省時間與成本。

台灣過去的遠距健康產業起步其實很早,主要由兩個政府單位主導,一是經濟部,一是衛生署(現為衛福部)。兩個單位各有專案計畫進行,例如經濟部自2006年起開始執行的U-Care計畫,衛福部也有其遠距健康照護示範計畫。

經濟部技術處推動的U-Care計畫,主軸包含機構或社區型、居家、緊急之銀髮族照護服務體系、慢性病管理服務與營運體系、銀髮族生活育樂創新服務與營運以及企業員工健康管理等,希望能促成業者發展「健康照護創新服務模式」之示範應用。

衛福部則於2007年,就開始試辦遠距照護服務,並建置國內首創的居家/社區式和機構式2種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模式,發展創新的科技化照護服務,期望帶動相關領域市場發展;此外,也建置了「遠距健康照護資訊平台」,串連各種照護模式,為民眾提供連續性照護服務。

不過,多年來進展似乎不具太大成效。

受限當時科技不成熟

衛福部技監許明暉表示,「雖然台灣在遠距健康的推動起步得早,但許多人認為這些計畫是失敗的,歸究其因,我認為當時的技術環境相較現在仍非常不成熟,與今天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狀況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儘管當時並非人人都有手機,但幾乎每一戶家庭都會有電視,因此,也許多人想挑戰以機上盒(Set-top box)來做遠距健康,與家庭成員產生互動,但最終大部份仍失敗收場。

許明暉直言:「過去,我也曾在民間服務,但當時因為沒有經驗,團隊曾經開發了一個健康量測專用的機上盒。如今回想起來,當一個機上盒只能做一件事,如上傳血壓、血糖值,卻又要使用者支付高額的頻寬費、裝機費等費用,這樣的模式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不過,正因為當時相關試辦計畫的施行,帶給政府許多寶貴的經驗,」許明暉進一步樂觀表示,「也讓台灣各界知道,遠距健康產業中有哪些要素是可行,又有哪些要素是不可行,並且從很早期開始培養大家這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