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台灣生物資源的諾亞方舟

撰文記者 陳堂麒
日期2016-10-14
農試所將經過乾燥後的作物種子進行分類保存。

珍貴無比的生物資源儲藏庫,就像現代諾亞方舟,保護我們賴以維生的糧食作物與自然生態中最珍貴的生物資源。台灣有幾艘諾亞方舟,不僅是推動台灣,甚至是國際生物資源開發產業的沉默母艦。

文、圖/陳堂麒


台灣的台梗9號稻米,被譽為最好吃的米。

台梗9號是農業試驗所台中農業改良場從秈、稉稻雜交後代選育的品種。這個品種以號稱日本最好吃的越光米經過γ射線誘變的北陸100號,和台農秈育2414號雜交所選育的品種,不但具有米質優良、穩定、味佳等優點,且適合儲存。

台灣的農業科技與成果在亞洲名列前茅,香蕉、草蝦、蘭花王國之名更曾名聞遐邇,現在市場上所熟知、購買的各類水果、蔬菜,也都是經由育種專家經過長年選育、培育、栽種、接枝和雜交而來。

不過,無論這些農作物和農產品的來源,是台灣原生種、還是外來品種,許多物種已經在市面上消失。許多生物資源的原生物種,亟待加以保存。

因為育種專家必須利用這些原生物種(生物資源)以各種雜交等方式,培育出更優秀的子代和新品種,如果這些物種消失,就無法從最源頭的物種,尋找最佳生物性狀的物種加以改良。

而「種原庫」就是蒐集這些重要的物種(生物資源),包括將原生族群的個體或精子、卵子、細胞株、DNA等集中保存,作為育種、生物資源、生物材料的百寶箱。

不管是農作物種原庫、畜產種原庫、水產生物或是林木種原庫,這些珍貴無比的生物資源儲藏庫,就像現代的諾亞方舟,保護我們賴以維生的糧食作物與自然生態中最珍貴的生物資源。

國家作物種原中心

保存台灣作物命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從1987年起,即規劃建立各物種的種原庫,以保存台灣重要生物資源。因為歷史悠久,台灣農業發展可以說是利用這些生物資源所創造出來的生態體系。

一般來說,生物資源保種有兩大方式,一是就地保育 (in situ conservation) ,另一就是收集物種、集中保存的異地保育 (ex situ conservation) 。種原庫是一種異地保育的概念,包括本地物種或是本土改良的品種,以及從國外引進的新生物種類和品系。

如果現實生活中出現如電影《2012 年》或《彗星撞地球》等大型災難情節,地球的自然生態恐怕將遭受巨大衝擊,甚至毀滅,一旦發生這種重大災變,農業試驗所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將是台灣的「諾亞方舟」,乘載災後農作物迅速復生的「希望之苗」。

農試所種原組組長溫英杰表示,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座落在台中農業試驗所,1993年完工後,歷經921大地震洗禮,仍然毫髮無傷、屹立不搖,很難想像這座大樓距離車籠埔地震帶只有短短500公尺。

溫英杰指出,憑藉特殊的建築設計,地震來臨時,整棟大樓可以隨著底座搖動,減少震度對建築物本身的衝擊力道。

肩負保存台灣作物命脈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共有3個保存庫,分別是長期庫、中期庫及短期庫。一般穀類、蔬菜等小粒種子,可在低溫、低濕的環境長期貯藏,依保存目的不同分別儲藏。


種原中心 短中長期不同儲存目的

期貯藏庫:溫度為-18±2℃,相對濕度30±3%,目前約有397種作物,共35,430份的種原,主要貯藏基礎材料,預期可貯24萬份種原。長期庫的材料需先經嚴格鑑定及精選,不對外交換,僅定期取樣進行發芽力檢測,或供更新之用。長期庫的目的是使種原能永續保存。預估長期庫所儲存的種子壽命可達30~50年。

中期貯藏庫:溫度為1±2℃,相對濕度40±3%,中期庫目前約有639種作物,共70,111份種原,中期庫的種原主要是作為交換、繁殖及研究評估之用,專供貯藏常用的材料,可貯存25萬份種原;中期庫種原可供分送交換、繁殖和評估,並作為基礎材料補充之用,為保持所貯藏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