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臨床測試、貿易關稅

MIT「次世代」保養品仍須整型打造

撰文記者 陳欣儀
日期2016-07-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替代圖

台灣化粧品產業小、多、散、雜,多為ODM、OEM廠商,訴求重花俏、少研發,缺乏扎根品牌的決心;而邁向國際發展,勢必是次世代化粧品決勝的關鍵,但貿易壁壘和障礙依然橫阻在前;此外,目前台灣仍沒有專責單位進行臨床測試,品質標準、安全規範亦需亟待建立。

文/陳欣儀、吳靜芳 圖/資料中心


2015年,台灣化粧品出口總值達187億台幣,創歷年新高,較上年成長9.7%,以美容、化粧及保養皮膚用品出口最多。

工業局「粧點美麗新時尚計畫」執行兩年多來,透過工研院扮演創新、輔導與促進產業轉型及產業連結的角色,導入技術應用於開發特色產品及改善營運模式,透過科技來提升傳統產業的價值,帶出了一波讓產業有感的化粧品創新研發動能。

2013年前台灣INCI name的登錄僅15項不到,在兩年內新增13項創新原料,MIT「次世代」保養品的研發實力,在國際上打開能見度。

問題挑戰:OEM小多散雜 扎根品牌缺決心

不過,即使如此,台灣化粧品市場現況可說是小、多、散、雜。根據經濟部工業局數據,台灣化粧品產業由1,000家左右的中小企業組成,多為ODM、OEM廠商,其中化粧品製造廠商又以2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居多。

過去,傳統台灣化粧品的OEM商業模式,也曾帶來一段黃金時期,根據工業局普查數據,化粧品產業毛利率較高,附加價值普遍高於製造業4.8個百分點,達29.1%。

2003年左右,因電子商務崛起,降低化粧品產業 進入門檻,引起一股以醫學美容為招牌的化粧品創業潮,亦帶動了代工需求。

近年以自有品牌「Neogence霓淨思」打入化粧品叢林的德典生技執行長謝玠揚回憶,2003年至2005年前前後後成立的醫美品牌約超過50個,但存活下來且有未來發展可能的品牌,僅不到5個。

「你可以說它是一個亂象,但反之,台灣過去這十年的確是不錯的環境。」謝玠揚認為,當時的環境使得一開始沒有技術的廠商也能找到代工廠做出產品,再將利潤投資於研發。

「當然廠商也可以得過且過,差別就在於扎根品牌的決心。」謝玠揚說,他曾見過不少同業走的是「打帶跑」的短期炒作,抄國際甚至國內品牌,賺到錢就散。

第一個從蝴蝶蘭萃取出功效性成分(植化素)、並取得INCI name,青山蘭花生技總經理劉青山也提及,他從蘭花育種走向生技創新研發,曾讓一位幾乎同時投入化粧品,靠流行的面膜市場於2年內賣出2億營收的同業非常不解。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美中心主任醫師邱品齊表示,「多樣化的特有植物,必須透過非常專精的研究、瞭解這些植物的特色,絕對不是短短幾年就能解決。」若要長期發展,更需要一個專責的研究單位。

問題挑戰:缺專責臨床測試單位

即使不少生技公司或藥廠如普生、寶齡富錦、泰合、和康、訊聯等也相繼投入功能性保養品,工研院也輔導出如青山蘭花、東藻、歐萊德等以研發為訴求的化粧品廠商。看似科學化風潮似乎慢慢影響整個產業,但仍不足以趕上劣幣驅逐良幣的速度。

邱品齊認為,目前台灣化粧品最嚴重的問題仍是消費市場思維,研發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