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IO Asia 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

Session 13:史丹福Biodesign計畫─從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出發 助全球創新醫材落地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1-07-23
Session 13:史丹福Biodesign計畫─從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出發 助全球創新醫材落地
昨(23)日,2021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 Taiwan)邁入第三日,論壇13(Session 13)由臺北醫學大學與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共同合辦,探討「史丹福大學創新醫材設計計畫(Biodesign)」,如何解析、篩選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協助全球各地將創新醫療技術研發至步入市場落地,以加速醫療發展。

論壇邀請到多位全球Biodesign的重量級人物分享,包括:史丹福大學醫學院(Stanford School of Medicine)的Biodesign講師Lyn Thayer Denend、史丹福創新醫材設計中心(Stanford Byers Center for Biodesign)副主任Ritu Kamal、史丹福創新醫材設計中心全球外展(global outreach)主任Anurag Mairal,以及日本醫療創投MedVenture Partners行銷長,同時也是日本史丹福Biodesign計畫主持人的池野文昭(Fumiaki Ikeno)。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介信致詞表示,近年來北醫大提出十年發展白皮書,以勇於創新的精神與新創推動的經驗為基礎,逐步由研究型大學蛻變為「創新型大學」。並導入Biodesign思維與醫材創新訓練,不僅與史丹福大學創新醫材設計中心(Stanford Byers Center for Biodesign)簽約的大學,同時擁有全台最多通過史丹福Biodesign全球國際導師訓練(Stanford Biodesign Global Faculty in Training, GFIT)的導師。從臨床實務需求為起點,打造創新醫療器材,以讓醫務人員能具備前進醫療科技市場的能力為目標。
 

*Lyn Denend:篩選需求、目標使用者、可行性計畫 助創新邁向市場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Biodesign講師Lyn Denend分享,Biodesign成立於2000年,希望成為創新醫療技術的全球領導者,以改善眾人生活,Biodesign提供教育、監督與種子輪資金。目前Biodesign已衍生成立51家公司,總募資超過9.82億美金,創新的醫療技術已造福340萬人。

Denend表示,大多數的醫療科技都是以科技推動模式開發,產品從技術平台衍生後對應到醫療需求,但Biodesign從醫療需求著手,再回頭尋找適合技術開發產品。

Denend指出,Biodesign將需求解析成「目標使用者」、「問題」以及「預期效果」,不同的設定會影響技術朝不同面向發展。例如可列出,檢驗「皮膚癌患者」的「定點照護檢測」可以幫助「醫師更準確、低成本的診斷惡性黑色素瘤」。

Denend分享,為達到目標,第一步,列出需求,第二步,須找出最適合、迫切的需求,並能滿足主要利益相關者,層層篩選與減少,最終選出最有競爭力的需求,具有效性、成本效益、安全、可實現性的需求是最常見的類型。

Denend進一步解釋,第三步,提出針對需求的解方後,選出最可實現的問題,並檢視專利、機制、營利願景、商業模式與技術可行性,第四步,就可將其整合成一個可行的計畫,包含:需要多少時間和金錢、資金來源為何、如何吸引投資者、人才等。若一步步與Biodesign一同分析需求、成長茁壯,相信能成為國際型的創新醫療公司。
 

*Ritu Kamal:Biodesign全球國際導師訓練計畫 散播各地創新醫材種子

史丹福創新醫材設計中心副主任Ritu Kamal則為大家介紹史丹福Biodesign全球國際導師訓練(GFITs)計畫,每年1-6月進行訓練,培訓並建立從臨床需求到建立原型的創新方法,並可與史丹福學生、研究員與校友交流,最後可回到當地主導Biodesign的計畫。

Kamal分享,全球共有8個國際導師訓練地點,2020年,台灣北醫體系三名醫師—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陳兆煒醫師、北醫附設醫院骨科吳孟晃醫師、雙和醫院骨科陳致宇醫師,完成國際導師訓練,並在北醫大體系內導入Stanford Biodesign醫材創新訓練課程。

Kamal表示,今年,比翼資本、北醫、臺大醫院、成大醫院等7位參與國際導師訓練,並於2021年6月完成訓練,可以持續投入導入台灣的創新醫材研發的領域。

Kamal指出,全球國際導師訓練計畫分為三大目標,「See One」、「Do One」、「Teach One」,See One包含在史丹福的創新課程,Do One則是分小組,形成團隊,一同腦力激盪找出臨床需求,Teach One,讓導師回到當地導入創新醫材研發流程。

*Anurag Mairal:印度Biodesign落地挑戰多 政策、製造量能、人口組成複雜
史丹福創新醫材設計中心全球外展主任Anurag Mairal分享,印度是從2008年開展Biodesign,但創新醫材產品卻面臨幾大挑戰,難以發展落地。

Mairal指出,這些挑戰包含印度人口複雜,產品難以符合所有人口需求;需協調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需求;在開發與製造層面上,則受限於製造量能、供應鏈的品質與可靠性,以及相關經驗的人才難尋;政府程序不透明、耗時,且其審查健康科技的能力也有限;此外,政府採購需要3項產品競標,但創新產品通常難以同時有2個以上同類產品競標。

Mairal表示,Biodesign持續努力嘗試改善上述的挑戰,例如舉辦研討會教育20多家領先的醫療技術企業管理階層,為新創公司舉辦交流會以構建強大的生醫生態系、也與印度政府合作,提供政策制定建言,以解決其他醫療技術難題。

Mairal分享,未來,將致力於改善印度政府的政策、支持新創公司進入市場,並建構適合印度的Biodesign指引。
 

*池野文昭:振興日本經濟!Biodesign成為扶持醫材生態系重要推力

池野文昭是史丹佛大學醫材創新開發與培訓Japan Biodesign的創始成員之一,同時也是日本醫療創投MedVenture Partners行銷長。他表示,2011年3月發生東日本大震災重創日本經濟,於是首相安倍決定將醫療器材當成日本產業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當時已經是日本醫療器材知名專家的他,便被授命擔任建立日本創新醫材生態系的領導角色。

池野文昭表示,日本最需要的兩個關鍵就是「經費」和「教育」。經費方面,MedVenture就是當時獲得政府支持成立的創投基金;教育方面,他和其他專家共同創立美、日合作的Medtech Frontiers組織,藉此導入美國在醫材創業上的經驗和專業。

另一方面,他和其他人共同聯合了大阪大學、東京大學、東北大學,在日本醫材協會聯盟(JFMDA)及日本醫療研究開發機構(AMED)的支持,發展Japan Biodesign。現在日本已經培育出12名全球國際導師訓練師資(GFITs)、72名受訓完成Biodesign的專家,也編寫出一套屬於日本Biodesign的教材,並新增了三所大學開設Biodesign課程,包括筑波大學、廣島大學、名古屋大學。

不過,池野文昭也特別指出,因為日本有根深蒂固的企業文化,以及醫師習慣不以賺患者的錢為使命,因此即使到現在,招募年輕醫師和醫材開發工程師仍有困難。現在他們正透過擴大與日本企業、醫院的醫師意見領袖(KOL)接觸,招募更多年輕新血和有熱誠的醫師加入Biodesign。
 

*蘇嘉瑞:2021年診斷、醫療器材、健康照護IT科技最多 契合台灣優勢

而在最後的綜合座談中,由北醫附醫創新前瞻中心主任康峻宏主持,除了池野文昭,也邀請到台灣Biodesign、北醫GFIT吳孟晃醫師,安侯生技顧問總經理蘇嘉瑞,台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人才培訓計畫(STB)首屆學員、萊鎂醫執行長陳仲竹共同對談。

對談中,吳孟晃表示台灣的Biodesign大致上分成以大學為基礎,以台北醫學大學、成功大學為代表;或是以醫院為基礎,以秀傳醫院為代表。Biodesign課程催生了許多新創公司,但台灣在推動更多醫師和學校老師投入Biodesign、帶來觀念和文化上的改變,目前也還在起步階段中。

蘇嘉瑞也分享,根據由安侯建業(KPMG International)最新推出的2021年醫療照護與生命科學投資展望報告,2020-2021年投資金額將繼續上漲,其中又以診斷、醫療器材和健康照護IT科技最多,這些正是臺灣資訊科技跨入醫療領域的優勢,也是Biodesign創新思維的舞台;陳仲竹也表示,他認為從Biodesign和STB中最大的收穫,是來自於當地人脈的連結,特別是美國被視為全世界醫療器材首屈一指的目標市場,無論是在法規、臨床、市場拓展上都很有幫助。

(報導/李林璦、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