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度台灣「生技奧斯卡」

TBF頒獎吳漢忠、徐善慧、詹迺立

撰文記者 陳欣儀
日期2016-01-21
替代圖

堪稱台灣「生技奧斯卡」的105年度「TBF生技講座」得主出爐,由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所研究員吳漢忠、台灣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所特聘教授徐善慧、台灣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所教授詹迺立等三位傑出學者獲獎,每位學者獲得由基金會提供為期10年共2,500萬的研究經費。

文、圖/陳欣儀


2015年12月24日,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TBF)與中央研究院聯合舉行「104年度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學術研討會」,由各屆「TBF生技講座得獎者」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並於研討會後,揭曉105年度「TBF生技講座」得主。

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首先於研討會致詞中表示,「人才的培育對國家長期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然目前生物科技的研究計畫補助大多只有短期計畫,但生技研發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短期成效並不明顯。」

他因此特別感謝企業家能對TBF講座的資助及支持,「捐助者的大我及遠見為國內的生技醫藥發展挹注研究資源,令人敬佩。」他說。

翁啟惠指出,生技這個領域需要源源不斷的研發動能與創新,而傑出的老師當然會吸引好的學生,優秀的學生也會幫助老師有更卓越的表現,在這個相互循環的情況下,自然會激盪出更優質的好題目,持續挖掘、不斷精進的研發,也會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雖然這是基礎研究,但紮實的基礎才是產業成功的墊腳石。」

翁啟惠說,截至目前,TBF生技講座已頒發了12位傑出的生技人才, 105年度選出的3位得獎者,他們的研究都非常有代表性,對台灣生技發展前景的推動極具潛力。

人才培育如同原子分裂

3年來,TBF集結企業家共同支持人才培育下,已投入新台幣3.75億元支持15位科學家,為台灣生技人才儲備新能量。

其中,中天的鑽石投資基金於TBF一創立就允諾捐款3億元,已在第一年就先出資1億元,另外2億元則分10年、每年捐款2,000萬元。

今年3位得獎講座的捐助企業由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台達電子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等三人分別捐贈2,500萬元。

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表示,有感於台灣生技產業將接棒電子業成為重要產業經濟發展的一環,需要有更好的人才培育環境,為了深造並擴充國內的人才培育,以突破台灣生技產學落差的困境,企業人士的支持,能提供更堅固的力量也使TBF講座能順利辦到第三屆。

路孔明引用翁啟惠的話指出,支持一個老師的研究經費,間接可以支持5到10個博班學生做研究,那5至10個老師便可能有50至100個學生,「這樣的環環相扣如同原子分裂般,培育出更多的人才,這也是辦TBF講座的目的。」

他並期許,希望得獎學者能利用高深的研究與學校環境,持續培養年輕人,為台灣的下一代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生技醫療新市場 台灣產業基礎穩固

積極跨足生技業的台達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今年首次加入並親自現身會場。

鄭崇華表示,台達電從1970年起家,當時多家外商進入台灣挹注資本,國內產業也因此蓬勃發展,從電視、電源供應器、進入IC產業到太陽能電板等,台達電秉著持續開發創新產品,戮力提升產品效能,期望能盡力做到最好。

但自從中國崛起後,生技醫療有新的市場,需求也被擴大,台達電因此決定要加入生醫產業。「台達電將以過去電子方面的深厚基礎,加上努力做到最好的心態,虛心學習,跨入生醫領域。」

他指出,近年來台灣人民對產業似乎失去信心,其實台灣過去建立的產業基礎非常穩固,許多筆電、IC或手機零件都是由台灣製造,台灣有足夠的能力與技術,加上台灣學生畢業後的敬業程度和智慧也絕不落於人後,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應該要建立更多的信心,才能做得更好。

鄭崇華表示,每個公司都想做出自己的品牌,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要走在產業前面,就需要不斷學習、接收多方面的資訊,「這個講座與基金會的創立,值得高度的肯定,讓產學研可以共同努力,培養人才及實力,力學篤行並開發出成熟的產品,以期進入市場。」


TBF生技講座

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Taiwan Bio-Development Foundation, TBF)於102年成立,由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發起,與幾位關心台灣生技醫藥發展的熱心公益人士,包含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及台達集團董事長鄭崇華等產學研人士共同促成。

103年設置「TBF生技講座」,每年由排名全球前百大的大學、中研院和國衛院進行推薦,通過評審團嚴格考驗,每位學者獲得由基金會提供為期十年共2,500萬的研究經費,堪稱台灣的「生技奧斯卡」獎。

設立此講座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讓研究人員無後顧之憂的投入創新、先進的科技研發,厚植台灣的生技研究實力,並傳承培養高階生醫人才。目前「TBF生技講座」已於103年選出8位講座,104年度選出4位講座。


105年度講座得主

吳漢忠:抗癌巡弋飛彈 聯合療法狙擊癌細胞

利用噬菌體顯現法(Phage display)篩選出對腫瘤細胞有專一性表現的受體,目前,已發現至少3個針對腸癌的標靶胜肽。

經實驗證實標靶胜肽有趨向腫瘤的能力,對腸癌腫瘤有極高的辨識率,且結合程度與病患存活率相關。

目前除腸癌外,肺癌、肝癌、乳癌、胰臟癌等癌症,都在研究候選標靶胜肽中。傳統化療對腸癌治療效果有限,無法將藥物有效的運送至標的腫瘤組織,研究團隊因而發展出結合標靶胜肽與微脂體的藥物傳輸系統。

此標靶微脂體聯合療法如同巡弋飛彈,藥物如同被裝載的彈藥,能更精準地瞄準腫瘤組織,在不影響正常細胞的情況下,將藥物送達標的位置,提升藥物療效,避免副作用產生。

團隊以將心比心的心態,期望以此方式為基礎開發出更好、更有效的藥物傳輸系統,提升病患生活品質。目前尚在臨床前試驗階段,預計3年內進入臨床實驗。

詹迺立:解析藥物機轉結構 設計藥物新參考

研究團隊主要以X射線晶體學(X-ray crystallography)解析生物巨分子及其複合物的立體結構,深入探討其影響的重要生化途徑,藉此了解蛋白質藥物作用的結構空間與機轉,並以結構的認識為輔助開發藥物設計。

實驗團隊成功解析第二型拓樸異構酶(type II topoisomerases)與DNA形成之三重複合體的結構,透過對此結構的認識,釐清抗癌藥物與第二型拓樸異構酶作用的詳細機轉,了解藥物造成副作用的原因。

未來,病患使用治療藥物後若出現副作用,可透過結構學來討論酵素蛋白與藥物間交互作用,及其是否影響抗藥性或其他負面效應,藉此設計出新的藥物。

基於對藥物標靶蛋白的立體結構特性的認識,從事新型抗癌藥物的設計與開發。現階段研究針對血癌、淋巴癌、卵巢癌、睪丸癌和肺癌,未來將進一步開發大腸直腸癌和乳癌藥物,期望為癌症治療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選擇。

徐善慧:高分子醫材鋪路 3D列印修復組織

從生物醫學工程進行跨領域研究,對高分子生醫材料的合成開發進行深入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