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跨域生醫的BioICT新創公司,結合台灣的醫療力量,成了這一波創新創業浪潮的生力軍。然而,幾乎每個接受本刊訪問的團隊都仍認為,創投對早期投資仍十分保守。但投資者指出,新創團隊對創投存在迷思。
文/吳靜芳、林亞歆 圖/吳靜芳、林亞歆、林嘉慶
檢視台灣現在的生技及生醫新創公司,最為主流的是醫材、檢測、生物資訊等跨領域域創業,藥物及療法領域因為技術門檻及資金要求太高、回報期長、風險太大,不僅新創團隊較少,天使創投興趣也不大。
種種天時地利下,台灣新醫材似乎在這一波創新創業浪潮上,風頭正健。
這一代的生醫及醫材創業家,和上一代也截然不同。他們幾乎不再追逐me-too、OEM、ODM,不再集中骨科、血糖機等領域,而是在各領域百花齊放。
輔導新創醫材團隊快速商品化的水狸工廠執行長姚南光,他細數手中專案,「有植入式電刺激器、導航輔具、智慧機械外骨骼、甚至還有新一代敷料…,」他打趣說,「這些產品唯一的共通性就是用在人身上。」
破壞式創新介入創造新契機
「我們不是追求現有的產品改良,而是開發前端技術。」萊鎂醫材執行長陳仲竹指出這一代創業家的特色和挑戰,「我們現在碰到的產業問題是,以代工模式低成本跟別人競爭時代已經過去了。」
姚南光更直言,這是個新創醫材的「大爆炸時代」!
2011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BioDesign教授Peter J. Fitzgerald來台演講時曾指出,歐巴馬健保嚴格要求醫院效率,若太多病人出院30天內回院,醫院就得付出健保給付1%的罰款,甚至可能提升到3%。
歐巴馬健保政策,代表能提升效率、減少成本的新創醫材,其市場需求將直線上升。而台灣領先全球的ICT完整產業鏈,是新創醫材公司有望在美國市場插旗的優勢。
「在現今雲端科技、行動傳輸以及軟體的快速發展下,新創醫材是時候切入了。」台安生技總經理何小台強調,過去醫療資源過度集中醫院,隨著科技進步與政策推動下,醫療需求已經漸漸從醫院發散到個人,是破壞式創新介入創造新需求的契機。
叱吒一時的ICT產業,因為「毛三到四」的後代工時代來臨,也漸漸把電子領域人才向外推,推到正在萌芽的生醫產業。
交大天使俱樂部執行長郭加泳直指,這批電子跨域生醫的BioICT新創公司,結合台灣的醫療力量,會是醫材產業的生力軍。
創投早期投資仍十分保守!?
然而,幾乎每個接受本刊訪問的團隊都感到龐大的募資壓力,「創投對早期投資仍十分保守。」他們異口同聲說。
在美國矽谷或史丹佛,已經形成一種創業者、天使投資、創投積極交流的創業生態圈,「走在路上就會被天使投資人找上。」陳仲竹形容。
參加今年英特爾全球創業競賽的博晶醫電執行長程士恒也指出,美國創業天使投資雖然額度不大,但風氣盛行,也鼓勵創業者D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