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入自由經濟貿易區(簡稱自經區)推行後,屏東農業科技園區鎖定觀賞水族、農產品加工與動物疫苗為未來3大主要發展項目,不僅希望將農科園區變成台灣農產的轉運中心,也希望扶植這三大領域力拼世界舞台,希望為台灣農業科技創造台灣之光。
文/林亞歆 圖/林嘉慶
第一支箭:「亞太水族營運中心」逆轉新加坡 成為世界觀賞水族轉運站
台灣水產育種與養殖的能力十分優越,像是全球第一條基因轉殖螢光魚就來自台灣邰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不止觀賞魚,近年來,觀賞蝦小巧、精緻的特性也讓牠們從配角躍上枝頭,而台灣育種的觀賞蝦因品質好、花色特殊,更在國際市場逐漸展露頭角。農科園區主任黃金城甚至指出:「未來農科園區發展精華可能就在觀賞水族。」
為進一步抓住優勢,加速觀賞水族產業化並增加國際競爭力,讓這些水中精靈成為真正的「台灣之光」,農科園區設置「亞太水族營運中心」,希望簡化、加速觀賞魚進出口流程,增加外銷優勢。
「觀賞魚及水產種苗在國際市場有超過300億美元的商機,儘管台灣育種於國際小有名氣,但仍只占國際市場的1%,而較無育種優勢的新加坡卻占有23%。」
黃金城坦言,一直以來,新加坡利用其位置優越性及開放式政策,自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進口多樣化的觀賞魚,轉售歐、美先進國家,是世界重要的觀賞魚轉運中心。
反觀台灣,由於受到法規限制,能進出口的觀賞水族品種約400多種,僅為世界流通品種的十分之一,「就算買家下單,台灣也調不到魚。」黃金城無奈地說。
農科園區納入自經區後,專案開放4,000多種觀賞水族品種,除了育種選擇大幅增加外,將於11月1日啟動的水族營運中心,也將結合研發、蓄養、檢疫、包裝、出口及行銷等功能,整合防檢疫局、家畜衛生試驗所及海關等檢疫審查單位,建置出口前「水族動物進出口控管系統」,減少通關時間,搭配台灣原有水產育種、養殖優勢,使台灣有機會取代新加坡,成為下一個觀賞水族產銷基地,「當然不可能1、2年就達到,但長時間發展應能扭轉。」黃金城說。
未來,農科園區希望能達到3,500萬美金的產值,並嘉惠50家觀賞水族相關廠商。
針對部分環保人士擔心自經區開放限制品種恐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黃金城回應,園區中進口的觀賞魚種從檢疫、研發、包裝到出口都必須在水族中心裡處理完成,而且育種水族必須全部外銷,嚴防外流。
叫好不叫座的基因轉殖魚
台灣基因轉殖魚類育種雖於國際頗負盛名,卻是「叫好不能叫座」,為保護環境,台灣對基因轉殖魚類繁殖與出口都有諸多限制,黃金城指出,未來規劃在自經區中為基因轉殖觀賞魚建立繁殖區,直接量產出口,為廠商克服台灣境內基因轉殖物種繁殖的法規問題,主打對於基因轉殖觀賞魚沒有法規限制的國家。
第二支箭:克服成本 外銷國際 加值MIT農產加工
台灣農業發展雖在國際水平之上,但因耕地狹小,生產成本高,即使品質良好也不一定具有國際競爭力,「若不設法提高產品價值,台灣農業問題無法從根本解決。」黃金城坦言。
談到台灣目前農產品加工遭遇的瓶頸,黃金城表示,台灣針對產品外銷的加工原料保稅制度設置不良,「加工的原料從台灣進口課稅一次、產品出口到別國再被課一次,競爭力都被稅課光了!」
他強調,很多人對於保稅制度有疑慮,但換個角度想,若是廠商無法生根台灣,最終結果仍是轉移至原料、人力都更廉價的中國及東南亞地區,不僅國人失去就業機會,連技術、人才都會一起外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