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數據工程師 「敏捷式開發」商模跨界創生技

精拓ABCDE癌細胞培養技術 「替身醫療」為癌友精準選藥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2-03-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陳柏翰指出,今年,精拓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就是將展開一項驗證EVA與臨床上治療的長期關聯性的胰臟癌臨床試驗,期望讓所有癌友在藥物治療上不再走冤枉路,落實真正的精準醫學。

成立於2018年的精拓生技,透過取患者身上20 c.c.的血液,分離出其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on Tumor Cells, CTC),在體外創造一個「替身」,協助醫師找出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法,並特別專注於實體癌症。短短4年內,已服務國內外近1,000位癌友,培養過的癌種超過130種。公司規劃今年啟動募資200萬美元,將在臺進行百位胰臟癌患者臨床試驗,並進一步前往美國落地。

撰文/李林璦 攝影/彭梓涵


目前大多癌症治療流程都是照著國際臨床治療指引進行,一線治療使用無效,再進行二線治療,雖說都是通過監管機構審查批准的藥物,但每位癌症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不同,一次次的給藥,無疑是讓患者以身試藥。

精拓生技(CancerFree Biotech)的EVA(Ex Vivo Avatar)技術,可透過取患者身上20 c.c.的血液,分離出其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on Tumor Cells, CTC),在體外擴增培養後,進行藥物測試,彷彿在體外創造一個「替身」,協助醫師找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去除無效的治療手段。

成立於2018年的精拓生技,專注於實體癌症,短短4年內,已服務國內外近1,000位癌友,培養過的癌種超過130種,甚至有全球罕見的卵巢畸胎型骨肉瘤、橫紋肌肉瘤。

「培養成功率高達90%,只要給我們機會,目前還沒有培養不出來的實體腫瘤類別。」精拓生技執行長陳柏翰自信地說。

去年獲選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21破殼而出」亮點企業新創事業獎,陳柏翰說,「精拓生技跟一般生技公司很不一樣!」

從臨床需求出發,在技術研發一開始就致力接觸市場,透過病患與醫師的第一手反饋來完成產品。


精拓生技可透過取患者身上20 c.c.的血液,分離出其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在體外創造一個「替身」,協助醫師找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

捨大摩數據工程師 回臺跨域創生技公司

陳柏翰在大學時接觸到當時最夯的dot-com(網際網路)熱潮,畢業後決定轉換跑道學習IT,放棄原本所學的專業,甚至考取Red Hat及Oracle認證工程師,再持續到頂尖資工學府卡內基梅隆大學進修IT。

之後,他徵選進入美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培訓計畫(Training Program),擔任整合、自動化數據與軟體的工作,又一路扶搖直上,晉升至管理全公司上上下下、前端到後端的數據與資安系統。

直至2015年,陳柏翰的父親罹患癌症,為了照顧父親,他在2017、2018年間,從美國飛回臺灣近十次,最後下定決心離職回臺灣。

在陪同父親看診的期間,原先對癌症十分陌生的陳柏翰瞭解到,癌症的治療常常是給藥予患者後,觀察是否有效再做調整。

這聽在身為軟體人的陳柏翰耳裡,「如同開發一個軟體或修改一項功能,沒有經過太多測試就直接使用在產品上。」

恰巧當時父親的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呂隆昇,與時任臺北癌症中心院長邱仲峰(現任北醫大附設醫院院長)正在開發「應用擴增循環腫瘤細胞於個人化癌症用藥建議」的技術,希望癌症患者選擇療法時不用再走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