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攻505(b)(2) 組合「未來新藥」

招名威左手解毒右手抗老 血管性失智症新藥明年進臨床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11-28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未來新藥科學顧問招名威。(攝影/巫芝岳)

由毒理專家、中原大學教授招名威擔任科學顧問,2021年成立的未來新藥公司(Future Pharmtech),專注在失智症藥物開發,目前開發出由三種老藥組合成的「血管性失智症」505(b)(2)新藥,其可透過疏通血管、增加內皮細胞黏附連接通透性、促進神經細胞突觸連接,以治療認知功能障礙小鼠。今年5月,未來新藥已提交美國FDA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預計2024年在美國、臺灣啟動人體臨床試驗。

撰文 / 彭梓涵


臺灣失智症患者已突破三十萬人,面對家中失智長者,多數家屬不只有措手不及,更多的是無能為力。

身為失智症家屬的毒理專家招名威,原在2017年以自身毒理專業,成立保健食品開發公司肽研生醫,以研發幫助身體排毒、降低環境毒物對人體造成傷害的保健品,但邊走邊經營後,招名威才深刻發現,不能只有排毒,事實上「抗老化」才是維持健康真正關鍵。

因此,2021年未來新藥公司(Future Pharmtech)也應運而生,專注在老化疾病「失智症」的藥物開發。

從癌細胞到神經細胞  十年前MIT研究重新翻身

「抗老化」醫療領域廣拓,未來新藥為何會選擇做失智症?

除了家人患病的感同身受外,另一原因是未來新藥的核心候選藥物,是招名威在2011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化學和毒理學榮譽教授Gerald N. Wogan 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時觀察到的成果。

要從保健食品開發公司跳到新藥研發,招名威早有心理準備,藥物開發有時程長、成本高、風險大特性,因此,2021年未來新藥成立之初,他就和共同創辦人、目前擔任未來新藥執行長的陳伯東與幾位顧問討論,如何用開發時間短、成功機率大的策略,來開發抗老藥物。

由於未來新藥的核心成員都有醫學背景、學術研究經驗,因此,他們想從過去現有的研究數據中挑選具潛力的產品,而招名威在MIT的這個研究,便是他們從多個候選藥物測試後,共同認為最有潛力的藥物。

招名威說,Gerald N. Wogan 教授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黃麴毒素(Aflatoxin)的發現者,也是與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穆拉德(Ferid Murad)一同發現一氧化氮(NO)是細胞之間溝通信使的科學家。

他在MIT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年代「一氧化氮醫學」火熱,大家都知道人體能自主合成一氧化氮,且能自由通透到達各處器官調控多種細胞功能,或能抵禦外來感染,因此,包括Gerald N. Wogan 實驗室在內的許多科學家,都爭相投入相關研究。

招名威在Gerald N. Wogan 實驗室中,也延續自己在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ck)毒理所攻讀博士班時,在心血管疾病與PM2.5的研究題目,進一步以「一氧化氮」為目標,探討如何治療癌症與心血管疾病。

當時,Gerald N. Wogan 在執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大計畫中多是針對癌症研究,但他在延伸的相關計畫中,則選擇癌症之外比較特殊的「神經細胞」進行研究。

「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都是在等待一個意外的發現。」招名威說,神經細胞是一類脆弱、敏感的細胞,在實驗室培養時,一方面要能維持細胞活性,一方面又要維持細胞的變性不增加,耗費相對於一般細胞實驗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也因此造成研發的難度大為提高。

在其中一次實驗時,適逢感恩節,原本要做時間依賴性(Time-Dependent)實驗,因與朋友約好出遊,耽擱了回程的時間,反而有了意外的收穫。

假期結束後,原本篤定神經細胞會死掉,打算把加過藥物培養的神經細胞銷毀,沒想到,在觀察幾種促進一氧化氮生成的藥物組合中,神經細胞不僅沒有死,反倒正常生長,甚至有再生的現象。再經過後續幾次反覆驗證,也證實能重現同樣效果。

「雖然最終沒有發表,但在十年後,這些成果卻成了未來新藥在『抗老』藥物開發的基礎。」招名威笑說。


毒理專家招名威(右)認為,不能只有排毒,事實上「抗老化」才是維持健康真正關鍵。2021年成立未來新藥,專注在失智症藥物開發。圖為未來新藥團隊,左二為執行長陳伯東、左一為營運長蔡岳璋。(攝影/巫芝岳)

策略、戰略、戰術 新組合型新藥攻克失智症

只不過,這個從MIT觀察到的結果,當時即使已觀察到藥物可讓神經細胞活性維持,然而真正能用在什麼適應症,招名威自己也不知道。直到未來新藥選定研究方向後,透過中原大學神經自然醫學實驗室的療效認證,才確定用在「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招名威說,未來新藥原本只是朝著「抗老」的初衷前進,會選擇血管性失智症,主要是觀察到一氧化氮不只可調控神經細胞,還有調控血管舒張的功能,很適合作為血管性疾病用藥。

此外,目前在失智症科學上,因為科學家、藥廠們對成因有認知落差,不只藥物開發不易,治療效果也差強人意,治療上可說是一片藍海。

未來新藥在血管性失智症藥物開發的「策略」上,第一階段的臨床試驗中,不會往當前眾多藥廠所瞄準、阿茲海默症已經產生的β類澱粉蛋白質(Aβ-amyloid)、與Tau蛋白標的「果」為目標,而是從成「因」比較明確,且與血管梗塞有關的血管性失智症開始。

同時,未來新藥在「戰略」上,也會以取得監管單位批准、目前在市面上使用無安全疑虞的老藥,進一步開發505(b)(2)改良型新藥。

也由於505(b)(2)類新藥可透過新劑型、新組合型、新適應症等途徑,來申請新藥藥證的優勢特點,未來新藥打的「戰術」,是設計了三種老藥組合而成的505(b)(2)新組合型新藥FPT03。

招名威說,FPT03像一支訓練有素部隊,是有先鋒,有主力、也有後援,透過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效果,減低副作用,讓一加一大於二,並藉由血管通透率增加的機轉,促進神經細胞突觸的再連接,改善適應症的症狀。

生醫小百科»血管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目前可分為兩類型:中風後失智和多發梗塞性失智。

「中風後失智」,顧名思義即症狀在中風後時最容易發生,主要是因為動脈阻塞,血液無法供應至大腦,導致腦組織受損或死亡,不過,並非所有中風患者都會發展成失智症,但根據統計,約有20%的中風患者,在六個月內發展為中風後失智症。

「多發性梗塞性失智」又稱皮質下血管性失智,此類型多是位於大腦深處的血管中一系列中風引起,這些輕微中風不會導致明顯症狀,但仍會引起失智的風險。

動物實驗有效降低小鼠認知功能 提交FDA 申請IND

招名威表示,目前在動物模型中,未來新藥已透過水迷宮實驗證實,沒有失智的正常小鼠,回家時間約10~12秒,失智小鼠則需要32秒才能到家,但若是服用4週FPT03藥物的失智小鼠,回家時間可縮短到14~18秒,顯示FPT03能降低小鼠認知功能障礙,恢復記憶功能。

未來新藥505(b)(2)新組合型新藥,今年5月已提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申請臨床試驗,目前,在補足90天動物毒性試驗後,有望取得FDA人體臨床試驗核准。

屆時,臨床試驗計畫在美國、臺灣兩地進行,收案數量與族群都有明顯輪廓,以期能以最有效率方式,精準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今年10月,未來新藥也受邀參加第16屆阿茲海默症臨床試驗會議(Clinical Trials on Alzheimer's Disease Conference, CTAD),報告其動物實驗結果。

CTAD為全球最具權威之失智症臨床試驗研討會,與會學者皆來自全球頂尖科研單位與大型藥廠。過程中,招名威跟與會學者們交換意見,普遍認為現今阿茲海默症藥物,除了藥效不佳外,且副作用高,特別是腦溢血,比例高達三成。

招名威表示,未來新藥透過505(b)(2)的研發方式,在機轉與動物實驗中,均觀察降低腦溢血的副作用,研究成果因此受邀至波士頓出席會議,而能縮短研發時間與降低所需資源的505(b)(2)技術,在會議中也深獲專家好評。

招名威表示,目前全球僅有一家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上市公司Dia Medica,其開發的血管性失智症新藥已進展到臨床二期。未來新藥FPT03為505(b)(2)藥物,具有開發速度快的優勢,只要順利啟動二期,將可與Dia Medica較勁。

導入AI篩藥系統  挖掘老藥新潛力 

招名威說,未來新藥也計劃在FPT03完成臨床二期時,將產品授權給適合的藥廠發展。

又為了豐富公司產品線、縮短藥物開發時程,未來新藥已與臺灣科技大學合作,將以美國FDA、醫學實證(Evidence-Based Medicine)、梅約診所(Mayo Clinic)等醫生常用的臨床資料庫、老藥數據庫等,建構「AI藥物篩選系統」。

招名威表示,這套系統可協助未來新藥從老藥庫中持續探索適合的標的,再進一步重建(Reconstruction)藥物,讓老藥得以提高藥效、降低副作用,賦予學名藥新生命。

目前,除了FPT03產品外,未來新藥已有多項候選藥物是從該系統篩選而出,其中,做為治療勃起功能障礙(ED)的藥物FPT01,就是透過AI藥物篩選系統篩選出的候選藥物,目前正在IND準備中。 

成立自今兩年多,招名威憑藉自己多年建立的毒理權威與經營的人脈,獲得許多專家友人熱心地幫忙與支持,為接下來將啟動的臨床試驗,未來新藥也將進行天使輪6億新臺幣募資,讓FPT03能順利在多國開啟臨床試驗。


Profile: 未來新藥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 內容
成立時間 2021年11月
創辦人 招顯邦
核心團隊 招名威(科學顧問)、陳伯東(執行長)、蔡岳璋(營運長)、陳儀雪(策略財務長)、林皓宸(藥物工程師)
募資階段 天使輪(募資中)
實收資本額 1億新臺幣
主要股東 經營團隊
主要業務
失智症、勃起功能障礙505(b)(2)藥物開發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