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計畫源自2007 年所啟動之臺灣前瞻計畫,2011 年執行至今,輔導過382 件前期商業規劃,補助160 家萌芽個案,目前順利成立的45 家新創公司,皆正持續茁壯、且成為開創新產業領導。
撰文、攝影/徐淨
2007 年,國科會( 現科技部) 開啟一項實驗型計畫「臺灣前瞻計畫(Foresight Taiwan)」。
當時,曾任美國白宮科技顧問、已屆70歲的中研院院士王佑曾回國參加院士會議,他指出,「奠定臺灣產業的基礎技術很少源自臺灣,臺灣若不繼續強化目前產業基礎之相關技術,將難以維持臺灣經濟的健康成長率。」
王佑曾憂心,「臺灣不能永遠撿日本、美國不要的技術,然後在這些技術上降低成本。如果這樣的思維不變,未來可能要撿南韓不要的技術,才能生存。」
然而,臺灣優秀的學術研究,其實在國際商業發展上很有機會,應啟動新發明所帶動的新興產業,不能只是投入製造技術改良。
帶領創新飛越死亡之谷
於是,因應觀察到社會經濟成長力道逐漸趨緩,以王佑曾院士為首,建議力求協助學術頂尖研發成果商業化,以實現對社會產值做出更直接的貢獻。
計畫首屆也由王佑曾等在產業已有相當經驗與權威的陣容執行。
2011 年,萌芽計畫延續臺灣前瞻計畫的精神,由國科會企劃處( 現科技部前瞻司) 執行,鼓勵學研單位師生以研發成果建立具投資價值的新創公司為目標,輔以創投資金的取得、智財保障及加值運用的問題。
計畫重要推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何建明說明,以技術準備度(TRL) 來描述,從科學發現到新創事業分六個階段,「其中,TRL3 至TRL6,包含概念驗證、雛形初步驗證、產品可靠度驗證等,可謂科技創新死亡之谷。」
萌芽計畫透過強化商業人才組成,舉辦跨校商業人才媒合暨培訓活動,媒合計劃團隊所需商業人才,並引進業界專家、建立伙伴式業師輔導機制,提升計劃團隊技術競爭優勢及市場可行性,更協助產業、資金鏈結。
何建明指出,「轉化研發成果商業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此,特別顯得萌芽計畫這個角色的關鍵性。萌芽計畫也是少數歷經多個政務官,仍年年受重視的一個項目,也可由此看出此計畫不可取代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