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崑德:製備臍帶間質幹細胞外泌體 有望取代2/3幹細胞治療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醫學研究部主任楊崑德,分享外泌體製劑在目前的臨床試驗幾乎未發現副作用,有機會取代微脂體(liposomes)成為疫苗或藥物的載體。
楊崑德介紹其對於臍帶間質幹細胞外泌體的研究。他表示,這些外泌體繼承母細胞的特性,具有抗發炎、抗退化疾病治療作用,而且性質非常穩定、耐酸鹼,可能有超過2/3的幹細胞治療可以外泌體替代、執行無細胞移植。
楊崑德團隊開發的臍帶間質幹細胞外泌體製備方式,類似於「洗腎」,目前產量可達2L/月。楊崑德之技術也已獲得臺灣專利保護,包含自然特性(naïve)外泌體、增強外泌體產量的事前處理活化劑(如阿斯匹靈、二甲雙胍)、以及事後攜帶的藥物(如siRNA、miRNA),此外,還有放射線照射間質幹細胞之方式。
楊崑德表示,其外泌體可製備為非常多樣的劑型,包括皮膚、口服、鼻腔、結膜、脊髓、動脈、靜脈、肌肉、皮下、關節、心室、腦室等都是可傳輸的途徑。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醫學研究部主任楊崑德。攝影/吳培安
李利:創新轉染技術「奈米通道電穿孔」 具中樞神經疾病、實體癌治療潛能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系暨陽明交大生物藥學所玉山學者李利教授,分享其團隊過去10年間持續開發的奈米通道電穿孔(nanochannel electroporation, NEP)高效率轉染技術,讓外泌體能夠攜帶特定的mRNA,應用在再生醫學、中樞神經疾病和實體癌治療上。
李利所開發的NEP技術平台,是將細胞放在半導體晶圓表面,經由奈米管道施以電壓、把外源性DNA打進細胞核,經處理的細胞便能產生想要的mRNA,以外泌體形式釋放出來。李利強調,這種技術相較於傳統的大批電穿孔(bulk electroporation),不僅可以精準轉染,且只會影響到細胞表面的很小部分,並將外泌體的顆粒數量增加8~10倍。
目前,李利團隊已經在小鼠實驗模型上驗證。在小鼠神經實驗中,發現雖然DNA只打進小鼠皮膚的表層,卻可以在真皮層及以下的神經細胞發現植入mRNA的蹤影;而在腦癌小鼠中,也發現在小鼠尾巴轉染,也能將包裹mRNA的外泌體送到腦部,未來在中樞神經和癌症治療上極具潛力。
陽明交大生物藥學所玉山學者李利教授。圖/活動直播截圖
(報導/劉馨香、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