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哈佛、UC Davis研發子宮頸晶片 助婦女健康研究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24-06-03
圖片來源:網路
昨(2)日,哈佛大學Wyss生物工程研究所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團隊公布其新成果,開發出以微流體模型模擬人類子宮頸的「子宮頸晶片」(Cervix Chip)。子宮頸晶片能模擬再現人類子宮頸的上皮基質介面及微生物間作用,成為研究細菌性陰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BV)等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的新工具。此研究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當今已有25%育齡婦女曾感染過BV,但目前的抗生素往往無效,且無法預防60%以上病例復發,因此研究團隊創建了一個能夠如實反映體內臨床狀況的體外模型。第一作者、波士頓兒童醫院研究員Zohreh Izadifar表示,他們子宮頸模型所分析的廣度及深度與現有的臨床觀察數據一致,能為子宮頸功能及脆弱性分析提供新的見解。

子宮頸晶片的大小與SD卡相近,包含兩個由多孔膜隔開的通道,上皮細胞下方有纖維母細胞,能模擬真實子宮頸的組織結構。此外,它還重現了子宮頸的生理學,對於子宮頸上皮黏液的變化,或荷爾蒙改變導致的黏膜與細胞反應,在晶片中與在體內都表現一致。

研究團隊接著利用子宮頸晶片研究不同微生物接觸的變化。當暴露於健康細菌中時,子宮頸晶片展現出良好的黏液品質以及上皮整合性。相反地,當接觸到引起BV的陰道加德納菌 (Gardnerella vaginalis) 時,其上皮具有屏障功能及與發炎相關的蛋白質受到損害。

研究團隊發現子宮頸中具有特定的黏液結構及糖修飾,能幫助了解關於BV造成的黏液惡化,也可能更加了解其病理過程。當然,除了BV外,他們亦能希望透過子宮頸晶片確認其他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的病理及療法。

此前,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模擬女性陰道環境的陰道晶片,這次又同樣針對女性健康問題開發出子宮頸晶片。Izadifar期待,未來他們能透過這些技術建構女性子宮頸,模擬類似體內環境的反應,更加全面地研究子宮頸中的獨特組織及其中微生物在病理學中的相關性,深入研究女性健康領域的問題。

參考資料:https://www.genengnews.com/topics/translational-medicine/cervix-on-a-chip-latest-advance-for-womens-health/

(編譯/實習記者 林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