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日,陽明大學和臺北榮總團隊研究團隊宣布,發現在紅斑性狼瘡(SLE)疾病中,受體「NLRP12」為抑制免疫反應的免疫檢查點,並證實NLRP12有潛力可作為了解紅斑性狼瘡疾病嚴重度的生物標記,以及證實免疫檢查點可作為自體免疫疾病的預測標的。該研究登上了今年二月《臨床研究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的封面故事。
研究團隊指出,過去認為只有「後天性免疫細胞」才有免疫檢查點,但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斯婷在2019年發現,單核球、巨噬細胞、樹突細胞等扮演第一道防線的「先天性免疫細胞」,也有一種名為NLRP12的免疫檢查點。
她的研究指出,免疫檢查點並非後天免疫獨有,這個概念也可以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
陳斯婷與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及全人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曹彥博組成研究團隊,針對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進行研究。
他們觀察到68名紅斑性狼瘡病患周邊血液的免疫細胞中,NLRP12表現量明顯低於34名健康成人;在疾病活性比較高的病患,經過治療,其NLRP12的表現量則會逐漸回升。
研究團隊接著在紅斑性狼瘡動物模型中發現,NLRP12基因缺陷的小鼠,比野生型小鼠有較高的自體免疫抗體,在腎臟切片中偵測到較嚴重的發炎反應和組織破壞,顯示紅斑性狼瘡活性會因為NLRP12的缺損而有所上升。這項動物實驗與臨床上的觀察一致。
陳斯婷表示,這是首度以NLRP12先天免疫檢查點表現量,具體定義紅斑性狼瘡患者具有發炎性體質。
研究團隊又發現,第一型干擾素活化免疫細胞是導致紅斑性狼瘡的重要原因。當NLRP12表現低下會伴隨第一型干擾素高度表現,而干擾素高度表現後又會調降NLRP12表現量,在病患身上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免疫恆定受到破壞。
可見,患者的免疫韌性(immunological resilience)不佳,會造就不穩定的發炎體質。
曹彥博醫師說:「目前仍缺乏用以評估病人對於藥物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記。未來可望開發以NLRP12表現量作為病患的個人化藥物選擇。」
論文: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57272
(報導/劉馨香)